二、心性修行之總綱(1 / 4)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這裡的道,有這樣幾個含義:

第一,這個道,代表真理的本體,即身心內外所有一切現象以及生命的終極本體。

第二,這個道,指的是道路和方法,也就是我們要了悟大道,明悟大道,在自己的生命中去體悟體證大道所要走的一條修行之路,修行的道路和修行的方法。

第三個方面,它是指我們修行所要達到的目標。這個目標其實就是指人的一生如何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出來。就是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你究竟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生命境界?如何將自己的生命價值最大化等等。

所以說大學之道的道,它融真理的本體、以及修行的道路、方法、目標,同時還融合了人生觀和價值觀,它代表著人的終極追求。

《大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在儒家學子看來,在儒家的修行者看來,人生最究竟的意義、最究竟的價值、最究竟的目標是什麼呢?

即: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明明德

前面一個明,有明白、明瞭、明白的了悟這樣的意思。

第二個明是[明性]。所謂明性,也就是覺性,在不同的宗教語言體系中,使用了不同的名詞概念去代表。在佛家的修行中,更多地稱之為覺性、自性、佛性,在道家就稱之為道,或者道的本體性——道性。在其他的宗教中有其他的名詞,比如說神性,靈性等等。

在儒家中除了明性,還有天性,在陽明心學中——陽明心學也是整個儒家的集大成者,將整個儒家的心性學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在陽明心學中,這個明它就代表自心的本體,這個本體本自具有的性質。在整個儒家的體系中,特別注重道德屬性,所有一切儒家的學說、教導整體上都偏重於道德性。在陽明心學中,這個[明],也就是良知。無善無噁心之體,就是這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有善有惡的時候,已經不是心靈的本體了,而是內心的念頭的波動。知善知惡是良知,能夠知道念頭善惡的那個能知之性,就是良知。也就是這裡的明——明性、覺性。在陽明心學中還有一句教導非常的重要,叫“此心光明”。這也是陽明先生在他臨終前留給他的弟子們最後的教導。“此心光明”的這個明,就是明明德第二個明。

另外在孔子的學說體系中,[仁]是整個孔子學說體系的核心。那麼這個[仁]也就是這裡的[明]。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儒釋道三家學說之異同的一篇文章,其中說到關於三家的“明”——儒家偏重於入世,以及入世做事的這種道德屬性,所以說叫做“此心光明”;道家既側重於出世,清修、清淨、逍遙、自在,同時又注重道的奧妙、玄妙。所以說在道家中可以用“此心妙明”來表示;而在佛家中,對於這個明性,更準確的說法叫佛性,而在佛性中,空性和明性是一體雙運的,空而明,明而空,它是一心的兩面,自心本體的兩面,一面就是明性、覺性,另一面就是空性。所以說可以用“此心空明”來代表。但不管是“此心空明”、“此心妙明”,還是“此心光明”,其實都是指自性本心的本體本自具足的明性之德。

明明德,這個德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就是這個德是指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性德。什麼是性德?就是它最根本的性質、本自具足的性質。所以說它是本有之性。這種本有之性體現在人的身上,就叫做本有之德。上面說的此心光明、此心空明、此心妙明,其實都是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性德。第二個層面就是自性本心的性德顯化在一個修行者的生命之中,以他的身口意的言行體現出來,那麼這就是德行。品德、功德、大德等,說的都是這個德。

也就是說性德一方面它是形而上的,它是自性本心的本體。而當它具體的顯化到我們的生命之中的時候,顯化到修行者的生命之中的時候,形而下的顯現就被稱為德——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性德。

除了上面說到的以外,在佛家的《心經》中,對於自性本心性德的表述更側重於從自性本心的本體屬性上去闡述。比如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所有這些其實都是對自性本心性德的描述。因為佛家的修行更側重於從自性本心的本體去了悟它的空性,所以說它更側重於從體的角度、體性的角度去進行觀照和體悟。從這樣的角度來看,自性本性的本體具有這樣一些性質。比如,沒有任何形象,離於任何形象,不屬於任何一種生滅的現象。也就是說它本自無生無滅,它離於一切二元對立的概念。我們在認識所有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