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1 / 2)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2、視角學觀心法

前面所講的觀心方法,主要還是比較傳統的觀心法。在視角學中,對於心的觀照則有視角學所獨有的特色:一切皆是視角,一切不離視角。

在視角學觀心法中,心,同樣也是一種視角,對心的觀照,同樣要從視角的角度進行觀照和體悟:

1)仔細地觀照和體悟,我們在生活中所生起的任何一種“心”,都是一種視角。

傳統觀心法中,這樣的“心”被稱為“念頭”。在視角學中,則需要從視角的角度去深入體悟,我們所生起的任何一種“心”或者“念頭”,都是一種視角。

所有的念頭,都有其所指向的“物件”,不管這個“物件”是人,是物,還是事,都是一種“物件”。“心”或者“念頭”,其內容即是對這個“物件”的看法、感受、情感、評判等等。同時,這種“心”或者“念頭”之所以能夠生起,還有一個更為根本的基礎,即對“物件”的分別、攀援、執著。有時,這個物件甚至是“自我”,一般情況下則是“非我”。

所以,從視角的角度進行觀照和體悟“心”或者“念頭”,就會發現,“心”或者“念頭”,本質上皆是一種視角——

對“物件”的看法、感受、情感、評判等,是一種視角;

將“物件”看做一種“非我”,然後建立一種“我”與“非我”的關係,這同樣是一種視角;

當“物件”是“自我”時,則體現了一種“自心與“自我”的互動關係,這同樣是一種視角;

對於沒有進行過視角觀心法訓練的人,剛開始進行這樣的觀照會有一點點難度,當逐漸習慣了這種訓練之後,就能快速地體會到,所有的“心”、念頭,都是一種視角。

2)基於上面的體悟,結合視角法則,進一步深入觀照和體悟:“心”、“念頭”是一種視角,視角不同,“心”、“念頭”就不同,當視角轉變的時候,“心”、“念頭”就會轉變,當視角不變的時候,“心”、“念頭”就難以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以,“視角”決定了“心”,決定了“念頭”。在實際訓練中,還可以結合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同一件事,然後觀照在不同的視角下,自己的看法有什麼不同,自己的“心”和“念頭”有什麼不同。不斷地切換視角,同時觀照“心”和“念頭”的變化,然後就會發現,視角一變,“心”和“念頭”就變了。有的時候,兩種不同視角下的“心”和“念頭”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但因為對於視角的觀照非常清晰,所以你會深刻地體悟到——即使是截然相反、相互對立的“觀點”、“心”、“念頭”,也可以在瞬間透過轉變視角而看到它們之間的關係——僅僅是視角的不同而已。甚至你可以繼續提升視角,用更高的視角去觀照,就會看到更深刻的一面——比如當你用緣起性空的時候透視一切時,就會發現,事情、對事情的不同觀點、不同的“心”、不同的“念頭”、不同的“視角”,其實都只是一種“因緣”所生法,根本沒有固定不變的實質,“因緣”一變,所有的一切就都變了,哪有什麼能夠執著的呢?這時你就會發現,有的視角將會“束縛”我們的心,增加我們的執著、煩惱、痛苦,而有的視角則會“解放”我們的心,解除我們的執著、煩惱、痛苦,讓我們的心獲得清涼、自在、自由。這時你就會深深地驚歎於視角的力量——看似不起眼的視角,竟然有著如此巨大的力量!

3)基於上面的體悟,致力於學習能夠讓我們的心得以“解放”的視角,並讓這種視角與我們的“心”結合起來,讓這種視角成為我們的“心”,成為我們的念念不忘的“念頭”——此即為視角學之觀心“正念”訓練。

能夠讓我們的心得以“解放”的視角有很多,結合傳統心性智慧訓練和視角學特點,推薦以下幾種視角作為視角學觀心正念訓練的主要視角:

A、觀心如鏡:將自心觀為一面無形的明鏡,將自己感知到的一切現象觀為鏡中之影,鏡中之影總是不斷地生生滅滅、來來去去,但究其本性卻了無實質,究竟不可得。所以對這些鏡中之影則一直保持靜靜地旁觀,包括自己的身體、語言、行為、情緒、念頭、感受等,同樣觀為鏡中之影,觀而不陷入、不執著。而最重要的核心則是在觀照鏡中之影的同時觀照“自心之鏡”,不斷深入地觀照和體悟這“自心之鏡”的寧靜、獨立、清明、明照,以及其永遠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特性。

b、觀心如水:將自心觀為無形的水,將感知到的外界的一切觀為映在此水中的影子,將感知到的內心的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