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3)

小說:明空心語 作者:明空如月

(八)生死

上一節說,【我】是生命宇宙,【我】是一種視角,而且一直是,永遠是。那麼人們所說的【生死】又是什麼呢?

注意,在視角學中,有一個最重要的法則是永遠不會改變且需要始終銘記的——一切皆是視角。

【我】是一種視角,【生死】也是一種視角。

當【我】了悟到【我本無我】【我只會變化而不會來去】的時候,就可以同時了悟到,【生死】其實僅僅是一種錯覺,同時也是一種視角——被生死假象深深迷惑的視角。

在此,我們先以生命宇宙觀中的【非全量生命宇宙】為例進行解析,因為【非全量生命宇宙】代表了大部分人類生命的狀態。

【非全量生命宇宙】由【心-視角-視界-世界】構成。這時,【心】是生命宇宙的主宰。只是因為缺乏究竟超越的智慧,所以此時的【心】仍然是迷惑的。其中最大的迷惑就是【我】和【我】之【生死】。

在這種迷惑的視角中,【我】在某一個時間點,在【世界】裡出生,然後逐漸長大,然後又漸漸老去,最終離開這個世界,即死亡。出生為生,離開為死。生之前,沒有我,死之後,也沒有我,我就生活在生死之間。

但這種看法和觀念經不起深入地透視——關於透視的方法,最典型的視角就是佛教中緣起性空的智慧。

在小乘的觀法中,先是逐一地在組成身體的各個區域性中尋找【我】,比如頭髮是不是我?四肢是不是我?五臟六腑是不是我?骨頭是不是我?肌肉是不是我?然後在如是思維:如果每一個部分都不是我,那麼它們合在一起仍然不是我。所以,死亡的時候,只是這個身體的壞滅,我卻不會跟著身體一起壞滅,因為我本來就不是身體。

然後再深入一步的觀法,是觀與心理和精神方面有關的各種現象,比如情緒、感受、情感、思想、觀念、行為、語言等等。情緒是我嗎?比如高興是我嗎?憤怒是我嗎?這裡的觀照比較細微,需要深入進去仔細甄別。最後就會發現,情緒不是我,感受也不是我,所有這些與心理和精神有關的現象,都不是我。這些現象發生在【我】之中,但卻不是【我】本身。因為這些現象,都是在因緣而起,因緣而散,就像天空中的雲彩。

當【我】陷入到這些無常的現象中,迷於其中的時候,不管是喜愛、貪戀,還是討厭、憤怒、恐懼,【我】都會成為這些現象的奴隸,深深被其束縛而不得自由。

所以,透過對身心內外一切現象的觀照,徹底看清這些現象無常、無我、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真相時,【我】就逐漸擺脫了對各種現象的執著,而獲得了內心的寧靜、寂靜、清淨、安詳、自在、自由。

身體的生死,已經被徹底地看清與【我】無關,所有心理和精神現象的變化,也已經徹底地看清與【我】無關。

而我們關於自我的認知,總是與身體和各種心裡、精神現象有關,但現在已經明白,所有這些現象中都沒有【我】。

注意,這時還需要放下的一種執著,就是對【我】之“名”的執著。如何破除這種執著呢?這需要進入深入的禪定狀態,這種禪定的狀態中,沒有妄念生起,但依然保持靜靜地觀照,然後對這個狀態的自己不再命名,不再定義,不再以【我】來名之。只是本然如是地體會那個本自寂靜本自清明的狀態,並安住在這個狀態中,致力於始終安住於這個狀態,不被外界發生的事幹擾。

對於此狀態安住的時間越長,越是能體會到一種本然的無我——即【我執】消散後的狀態。不僅如此,還能深切地體悟到,這個狀態是所有生命本然的狀態,沒有你我他的區別。這時就會明白,【無我】的狀態才是生命最好的狀態。而所有的痛苦煩惱,皆因【我】而起。有我即有漏,無我即無漏。有漏皆苦,無漏即樂。

大乘的觀法中,則以小乘的觀法為基礎,進一步深入地體會【法無我】。

【法】,可以涵括宇宙間所有一切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生命現象,文化現象,還包括佛法本身。

【法無我】,其觀照的主要視角依然是【緣起性空】。首先觀照【萬法因緣起,萬法因緣滅】。沒有任何一法能夠【緣起性空】的視角下永恆不變。經過這種觀照,就會了悟一切萬法的空性本質,從而不再執著萬法為真實。然後觀照【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其實,這正是一種視角學的觀法——心視角的觀法。只是視角這個詞是現代攝影技術興起後才誕生的一個新詞。古代沒有視角這個詞。但佛陀的教法中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