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平等性
在這樣一個網路與資訊皆非常發達的時代,整個人類中應該很少有人會公然提倡與【公平、正義】背道而馳的觀點,即使有人心裡崇尚叢林法則,但也要將【公平、正義】作為自己的門面以掩蓋住內心真實的想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知道,公平、正義是全人類最基本的道德追求。
但難點也在這裡,雖然人們在口頭上高喊著公平、正義,可以落實到具體的事情上,很快就會被慾望、情感、思想、觀念等左右,將公平正義等拋到了一邊。
特別是在某種情況下,由於分別心導致的巨大的偏見與傲慢便成了思想和心靈的主宰,哪裡還有公平正義的影子?比如種族間的仇恨與矛盾衝突。還有諸如宣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類的文化,幾乎在赤裸裸地煽動著矛盾、衝突、對抗、紛爭乃至戰爭。這種情況在宗教領域更加明顯。信仰上帝的人,自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而不信上帝的人皆是異教徒。“異教徒”三個字的標籤一貼,就將所有對“異教徒”的歧視、對抗、迫害乃至罪大惡極的種族滅絕罪行堂而皇之地“合法化”了。政治領域也是如此,西方民主思想在歷史上固然有其積極、進步、先進的一面,但將這種思想變成一種僵化的量尺,然後將所有超出此量尺的思想與政治制度皆納入聲討、批評、反對甚至謀求顛覆的範圍,這時的民主哪還有一點點民主的精神呢?
導致形成這一切的原因錯綜複雜,但從最深層的根源來說,則皆是源自於對【不平等性】的深深的執著。
而其所有的【不平等性】,其實皆是某種標籤化的概念,但正是因為這些概念滲透著人類對世界、對於生命、對於人類社會的固有認知,因此要消解這些概念加在人類思想上的魔咒,需要更有力、更直接、更易理解、更易接受的智慧視角,從而逐漸凝聚新的共識,清除腐舊的思想。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在視角學認識論中專門增加了一節關於【平等性】的論述,希望對改變人類固有的認識,清除不平等性思想的影響,增進對生命平等性的認知和理解,盡一點微薄之力。
視角學認為,平等性是所有一切生命本體性的最本質、最核心、最重要的自然屬性。這不僅僅是一種思想或者觀點,而且有其嚴格的內在哲學邏輯,無可顛覆。
首先,在視角學的視野裡,一切皆是視角,一切不離視角,一切皆是視角的映現,生命也不例外。
在生命視角學中,視角不僅僅是一種看待問題的角度,更是生命宇宙的終極本體——即所有生命的本體。在視角學中,之所以用【視角】代替傳統文化中的心和心性作為生命的本體,是因為【心】和【心性】所涵括的範圍太廣,容易產生歧義,而且其東方文化色彩濃厚,不利於與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而【視角】,不僅更容易理解,而且抓住了生命最核心的能覺之性,並將這種能覺之性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概念“視角”代之,並將其他所有模糊性的內容一併過濾掉,只留下高度濃縮、具有高度形而上意味的核心本體,使得生命的本體性得到了既簡單明瞭又直擊要害的概括——視角。
從視角這樣一個特別的角度去觀照所有的生命,就會發現,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個個鮮活的視角,雖然其視角的具體“角度”各有不同,但不妨礙其作為視角的本體性。視角是一個既高度抽象又能當下體驗的哲學範疇,甚至可以說,【視角】這個詞僅僅是一種指代,其所指正是每個人當下可以體驗的那個沒有任何形象卻又一直都在從未離開的生命本體。當一種哲學範疇能夠當下體驗、當下驗證的時候,這種哲學範疇就有了真正的生命力。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它還是一個路標,時時刻刻所指的方向一直不離生命,不離當下,不離生命的當下觀照,當下體會,當下驗證。
其次,基於視角其最基本的自然屬性——視角不同,所見即不同,而每個生命的視角都是獨特的【這一個】,別人無法替代,所以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視角——這裡的沒有完全相同,其核心所指即是生命本體的不可替代性——即使兩個人的視角和觀點看似相同,但其實這種相同僅僅是某種條件下的相同,就其生命本體之視角而言,沒有任何兩個生命之間的視角完全相同,正像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可替代的一樣,一個人的生命視角同樣是不可替代的。從最根本的角度來看,人類對於任何事物的認知,都離不開生命視角本身,離開了生命視角,就無所謂認知,認知就不可能發生。不管具體的視角和觀點如何不同,其觀點皆是其視角的反映,這一點是任何人皆無法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