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視角學實踐論
(一)對生命以及生命覺醒的再認識
視角學,本質上而言是一種以全新的視角去認識生命、認識自己,並以此全新的認識為基礎,重新塑造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的一種實踐性學問。
所以,從根本上重塑自己對於生命的認識,既是視角學學習和實踐的重要內容,也是所有視角學學習與實踐的基礎。
在闡述了視角學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之後,在繼續闡述視角學實踐論之前,對於生命以及生命的覺醒有必要依據視角學獨特視角之觀照再次進行更簡單、更直白的闡述,以便為視角學實踐論的展開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1、對生命的再認識
就本質上而言,到底何為生命?
對於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常常會感覺束手無策。因為,以不同的視角去觀照這個問題,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視角學基於對生命本體之觀照,並突出其“視角”之特性,所得到的答案是——
生命即是視角之展現。
生,是視角之生生不息,命,是視角之相續不斷。
生命,即是生生不息、相續不斷的視角之展現。
再具體一點,即是生生不息、相續不斷的“心-視角-視界-世界”之展現。
生命,就其本體而言,即是一究竟超越、究竟無限、究竟無生、究竟無滅、究竟鮮活、究竟靈明的超級視角——本體無形、無名,無法定義,假名曰超級視角。
生命,就其展現而言,即是超級視角之隨緣顯化、隨機顯化、隨心顯化、隨習性習氣習慣之力量而顯化,從而體現為各種各樣的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心-視角-視界-世界”。
視角,在其自身所開創的“心-視角-視界-世界”之生命宇宙中的覺知體驗,即是一種生命體驗。
生命是一種體驗,是視角自我賦能的一種主體展現形式,其本質即是視角的觀照體驗,這種觀照體驗,也被稱為覺知。
在這種觀照體驗中所生起的分別、辨識、感知、認知以及覺知等,即是生命的意識作用,通常稱為意識。意識,源於生命本體本自具足之覺性,是覺性作用的體現。
從視角的角度而言,也可以說,意識是視角之作用,視角是意識之本體。
意識,從其產生的機制上來說,產生於對“物件”的分別、辨識。
這個“物件”既包括意識所認知的“他”也包括意識所認知的“自”。
正是意識的分別、辨識作用,使得二元分別認知模式得以不斷地強化,最終形成了主客對立、自他對立、善惡對立、生死對立的世界觀和生命觀。
視角學,則以“視角”代替“意識”,使得生命探索的重點從“作用”迴歸到“本體”,從“二元”迴歸到“一元”。這種迴歸不是簡單地對“意識”和“二元”的否定,而是透過對視角的深入觀照,照見“意識”和“二元”的侷限性——這種以二元分別為基礎的認知模式僅僅是其中一種視角,而生命本自擁有更為廣闊的視角、更為廣闊的世界。
在超級視角的觀照下,二元認知模式仍可以繼續作為一種視角而存在,只是在更高層面的超級視角的觀照下,不再被其二元對立的視角所束縛、所侷限。
在此基礎上,以“意識狀態”為參照系,那麼就可以將生命宇宙的“意識狀態”大體上分為以下七種型別:混沌意識態、被動意識態、主動意識態、自我意識態、虛無意識態、自覺意識態、超覺意識態。
混沌意識態:比如礦物、無機物等。
被動意識態:比如植物。
主動意識態:比如動物。
自我意識態:比如人類,有比較強大的自我意識,通常皆以自我意識為中心。
昏昧意識態:比如無夢睡眠狀態。
虛無意識態:比如在修行中進入一種內外一片“虛無”的狀態,這時,粗重的意識分別消失,對一切的體驗皆呈現為“虛無”。
自覺意識態:關於“我”的意識完全消融,同時處於一種高度清醒之中,且已經了悟到所有一切分別、辨識皆是一種“心的造作”,而對離於造作的生命本體之真相,已經有了清晰的“照見”,安住於這種清醒、清晰的對生命本體的照見之中。此即自覺意識態。
超覺意識態:以自覺意識態為基礎,生起超越視角之智慧妙用,任運萬法,任運萬物,任運永珍,“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遊戲自在,本心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