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對心的再認識
關於生命的覺醒,在傳統心性智慧訓練中,皆以心為核心,而視角學卻以“視角”(超級視角)為核心。那麼生命、覺醒、心、心性、智慧和視角、超級視角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
其實,就本體上而言,它們的本體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對於此本體以及基於此本體而生起的作用和現象,依不同的視角而給予不同的命名而已。
“生命”,是基於“現象”角度的一種命名。
“覺醒”,是基於“生命”“本體智慧狀態”(顯發態)的一種命名。
“心”,是基於“生命”之“主體性”以及“主體性現象”的一種命名。
“心性”,是基於“生命”之“本體性”、“主體性”以及“本體智慧”層面的一種命名。
“智慧”,是基於“生命”之“本體性”、“主體性”之真相於生命內在覺知程度的一種命名——此處僅限於指生命覺醒的智慧。
“視角”,是基於“生命”本體本自具足的“感知、認知、覺知”特性的一種“學術化”命名。
“超級視角”,是基於“生命”本體智慧之究竟超越層面的“感知、認知、覺知”特性的一種“學術化”命名。
在視角學中,為什麼強調視角而不強調“心”呢?或者說,視角學為什麼要將傳統的“心學”轉化、轉變為“視角學”呢?在進行了這種轉變之後,“心”在視角學中又將處於何種位置呢?
其實,對於視角學本身而言,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因為不管是傳統的心學,還是新生的視角學,在生命實現了本體智慧層面的覺醒之後,就會發現,一切本自圓滿,沒有任何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源自於一種“分別心”——是分別心造成了所有的“差異化”和“問題”,但同時,也正是基於對“分別視角”(以無分別智為基礎的分別智)的妙用,使得對治不同的分別心時都能夠找到對應的妙法。
視角學誕生的基本時代背景,乃是基於當今時代的人們對“宗教”這一文化概念的“分別執著”已經到了非常深的程度,以至於當一種非常優秀的心性智慧文化,不得不借用傳統宗教文化概念時,就會無形中、在潛意識中被無量無邊的大眾所抵制、不接受、反對,甚至激烈反對。
所以,一種文化再怎麼優秀,也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地更新其“載體”。
特別是在當今時代特別崇尚科學、理性與文明的時代,“宗教”一詞總是在無形中被“迷信、落後、愚昧、精神控制、意識形態”等帶有負面意義的東西所捆綁。要在人們的意識中實現“解綁”,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帶有其自誕生起來所有發展歷史的全部資訊。而“宗教”又是人類精神領域最複雜的文化現象,由於宗教歷史中曾經發生過很多黑暗的、醜惡的、非理性的、迷信的、甚至令整個人類文明蒙羞的負面事件,從而使得“宗教”這個詞很難在人們的頭腦中被洗白——而且,就在當今時代,“邪教”的幽靈依然在很多國家死而不亡,經常會死灰復燃。因此,只要提起“宗教,很多人就會條件反射般地產生逆反心理,根本不去看杯子裡盛的到底是甘露還是毒藥,反正只要杯子上印著明晃晃的“宗教”兩個字,就直接退避三舍,唯恐被毒藥毒到——這也不怪大眾,畢竟在宗教界,能在杯子裡裝上真正的智慧甘露而沒有任何摻雜的,實在也是稀有難得之事,可遇而不可求。
所以,即使很多當代的有識之士在積極地倡導去除宗教名相,致力於培養宗教精神,但只要“宗教”二字還在,就必然會使很多希望獲得生命覺醒智慧的人望而卻步,甚至放棄了無比寶貴的傳統文化寶藏,轉而去向張揚著各種“靈脩”旗幟的外來文化尋找答案。可惜的是,這些所謂的“靈脩”文化,大多隻是打著“生命覺醒”的旗號,卻販賣著裹上了彩虹糖衣的“高階慾望”——那不是生命覺醒真正可以依持的光明大道,而是更加危險的讓生命迷失得更深的迷途。一旦陷入這樣的迷途,生命覺醒的“正法”即常常會被歪曲為生命墮落的藉口和遮羞布,對於這樣的生命,其真正的覺醒之日,真的是不知道何時才能到來。
所以“視角學”選擇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在汲取所有人類生命覺照智慧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徹底打碎“宗教”這個杯子,重新打造一個新的杯子——“視角”。
“視角”是個無比單純的詞,而且是所有人都無法“拋棄”的詞——特別是當視角學從生命本體的角度揭示出視角的本體性時,“視角”與“生命”就完成了10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