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也辯解:“吾本無意害老夫人,皆是那周瑜詭計。”
那聲音虛弱而無力。
徐庶不聽,自此在曹營之中如同行屍走肉,魂不守舍,再不獻策一言。
曹操無奈,只得任他消沉,那無奈如流水東去。
一日,曹操欲再次南征劉備,雄心勃勃。
召集眾謀士商議軍事,營帳內人聲鼎沸。
帳下諸人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唯有徐庶沉默不語,如木雕泥塑。
曹操見狀,心中不悅,臉色陰沉,卻也知曉徐庶心思,便故意問道:
“元直(徐庶字元直),汝觀此戰當如何?”
那語氣帶著幾分挑釁。
徐庶拱手行禮道:
“吾初來乍到,軍中諸事尚未明晰,不敢妄言。”
那姿態恭敬而疏離。
曹操冷笑一聲:
“元直莫要再念舊主,朕待汝不薄。”
那笑聲如夜梟啼哭。
徐庶心中暗歎,面上卻平靜如水,如古井無波。
這時,帳外突然衝進一小卒,神色慌張,來報軍情緊急,劉備軍中有奇人相助,連破曹軍數陣先鋒部隊。
曹操大驚失色,如遭雷擊,環視眾人尋求對策,目光急切。
謀士們議論紛紛,如群蜂亂舞,卻無良策。
徐庶心中一動,他雖不願助曹操,但亦不想看到百姓因戰火受苦,那憐憫如春風化雨。
於是,徐庶緩緩開口:
“主公,此次敵軍有備而來,士氣正盛,我軍不宜強攻。
可先佯裝敗退,誘敵深入,再設伏兵圍殲。”
那聲音沉穩而堅定。
曹操聽聞大喜,如獲至寶,忙令照此計行事。
徐庶暗自祈禱,希望劉備能夠識破此計,那祈禱如夜空中的流星。
同時也在思索日後如何擺脫這兩難之境,那思索如亂麻糾結。
而後,曹軍再戰東吳,戰事吃緊,如熱鍋上的螞蟻。
謀士們苦無良策,愁眉不展,曹操想起徐庶之才,再次來到徐庶住處懇請相助,那姿態近乎哀求。
徐庶抬頭望天,天空陰霾密佈,緩緩說道:
“吾身在此,心已隨母而去。昔日應允之事已了,今不會再涉任何戰事。”
那語氣決絕如鐵。
曹操嘆息離去,背影落寞,此後徐庶在曹營默默度日,如幽靈徘徊,常於夜深人靜時對著亡母遺物垂淚,那淚水如斷線珍珠,始終未忘母親之死,也未曾原諒曹操當初所為,那怨恨如深谷幽潭。
這日,曹操大軍與東吳對峙於赤壁。
曹操帳下眾謀士爭論破敵之策,聲浪如潮。
徐庶心中暗喜,如暗室逢燈,他知東吳有周瑜等人,曹操此戰恐難獲勝,那預見如未卜先知。
正當眾人議論紛紛時,徐庶站起說道:
“丞相,吾近日觀天象,此次出征不利,不如暫退。”
那聲音低沉而嚴肅。
曹操本就對徐庶之言半信半疑,此時聽他如此說,以為他故意擾亂軍心,怒道:
“汝莫要再胡言亂語,吾意已決,定要踏平東吳。”
那怒火如火山噴發。
徐庶也不多辯,退回角落暗自冷笑,那冷笑如寒風刺骨。
果不其然,赤壁一戰曹操大敗而歸,如喪家之犬。
回許昌途中,曹操質問徐庶為何不早說實話,那語氣充滿懊悔。
徐庶仰天大笑道:
“丞相,我既誓言不為你設一謀,今日本不必多言,只是不忍看將士枉死才相勸,你不聽,此乃天意。”
那笑聲如驚雷震空。
曹操懊悔不已,如墜深淵,卻也無法責怪徐庶,只能長嘆一聲,帶著殘軍返回許昌,那嘆息如秋風蕭瑟。
曹操雖惱徐庶不肯為己所用,但念及其才,卻也不捨得殺這大才之人,仍留他在軍中,那不捨如壯士斷腕。
一日,曹操又召徐庶前來,屏退左右後嘆道:
“元直,吾知汝恨我,然吾亦是求賢若渴。”
那嘆息聲如泣如訴。
徐庶冷哼一聲並不答話,那冷哼如冰刀霜劍。
曹操接著說道:
“吾欲再給汝一次機會,如今荊州劉表闇弱,吾欲取之,君可有良謀?”
那語氣帶著幾分期待。
徐庶心中一動,心想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