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都距離豐鎬不足百里,然而相對而言洛都在西周更加居中。
洛都東北三十餘里開外便是燕國封地琉璃鎮,後來向北擴張在薊地建立都城從此便安定下來。
燕國封地依山傍海,正是上古燕州的地盤,只不過燕州放逐後被海水倒灌形成了一片內海。
燕州封地便沿海而定,向東穿過一片百里範圍的山嶺便是虢國封地。
虢國疆域遼闊連綿數百里,都城成皋也是依山傍水之勢,有汜水流通全境,過了汜水便是中州外圍的山河。
虢國東方有雄偉險峻的虎牢山,氣勢洶洶,萬夫難開。
依山修建的虎牢關自上古時期便是阻擋東夷的雄關要隘。
殷商先祖子契也算黃帝后裔,相傳子契的父親姬俊乃是黃帝的曾孫。
姬俊乃是上古五皇之一,便是五帝之一的嚳帝。
嚳帝聲名在外,這個帝號便代表了他的身份,反而他本來的名字卻鮮為人知。
嚳帝在位時征服了東夷部落,後來這方部落融入了華夏,為壯大華夏族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嚳帝有一位叫簡狄的夫人夢到玄鳥而孕生出了契,成年後賜子姓封在了商丘諸地。
值得一提的是子契乃是帝嚳時期的火正,也就是那一時期的火神。
子契的哥哥繼任人皇是為舜帝,在此期間子契協助姒禹治水,子契的宗族也日漸強盛。
待到禹皇繼位時子契更是功績顯著,被封為陽州正神。
二次封神大戰子契戰死,禹皇對其後世子孫極為優待,特許其自治建立殷商。
至此子契後人開枝散葉繁衍了許多旁系,其中殷姓是為國姓,故而稱之為殷商。
殷商和西周一樣佔據三州之地,東西方向的邊境正是虎牢山。
相比西周,殷商的權利比較集中,四方伯侯拱衛中央,西方伯侯殷授乃是國主殷子勝的孫子。
殷子勝乃是殷國太公殷天乙的孫子,只因他從祖父手裡繼位,故而便想要如法炮製。
殷授出生時天降異象,有龍騰虎躍之勢,殷子勝便認為這是天授天子之氣象,親自取名殷授。
殷授自出生便被封為皇太孫,天賦異稟修煉神速,三百餘歲的年紀便有謫仙之姿。
可謂是殷商的絕頂天驕。
殷授野心勃勃並不想繼任天子位,他想要做人皇。
但世間只能有一位人皇,他要想做人皇只能由禹皇傳位。
自古以來人皇多是禪讓傳位,殷授好歹也算是黃帝后裔,說起來也並不是沒有機會。
然而有一個謠言一直困擾著他。
傳說禹皇讓商周兩國自治其目的是為了世襲傳承,將炎黃社稷變成家傳天下。
不管真假殷授對此都毫無辦法,因為西周和殷商已得到天庭冊封,天子世襲罔替。
即便夏皇也如此效仿最多是將人皇變成天子,從此三國鼎立,他殷授要想做人皇那就再也沒有機會。
故而唯一的可能就是讓大夏重回上古興盛,九州同治推舉人皇。
自古以來人皇也有文治之君,嚳帝、堯帝、舜帝這都是文治人皇。
伏羲開創華夏社稷文治武功,傳到禹皇便又是一位文治武勳的人皇。
故而下一任的人皇或許也可以是文治之君,但殷授對自己很有信心,他也想要做那文治武勳之皇。
這些想法他也不是沒有向國主訴說過,然而殷子勝並不支援的他想法,因為他不敢違抗天意。
何況殷氏始祖戰死後入封神榜,如今乃是天庭的火德星君,化名殷華黎。
若是反抗天意勢必要累及祖先,可能整個殷氏一族都要橫遭禍端。
此言不但沒有打消殷授的念頭反而讓他更加堅定,勢要重振人族興盛解救祖先。
得不到家族的支援他只能尋求外援,於是便打算前往西周拜見姬發,商議光復九州之事。
他若是孤身而來自然是神鬼難知,但他心懷抱負不願暗中行事,便帶上了一隊禮官,此舉也為展示自己的誠意。
沒想到卻被同樣野心勃勃的姬鼓攔在了虎牢關,甚至還放出了狼煙示警。
姬鼓想要大周的天下就決不能讓大夏恢復九州。
否則這大夏皇庭那麼多能者,又怎麼會輪到他姬鼓擔任一州之主、封疆大吏。
殷授人中之龍,智慧超群,看透了姬鼓的心思不由暗中取笑,諷刺他不自量力。
不過既然要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