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軍紀的建議,卻並未得到張溫的採納。雖然張溫沒有誅殺董卓,但這也為日後董卓為了遮掩這段歷史,藉故殺死了張溫。不得不說,書生有時候真的不適合領軍,太過理想主義。
戰後,不少朝臣對於孫堅提出的誅殺董卓的建議大為欣賞,便向朝廷推薦孫堅入朝為官並擔任議郎之職。至此,孫堅不得不離開軍隊,在京城洛陽任職。與秩比千石的別部司馬相比,議郎的俸祿較低,僅有六百石,雖然能夠參與朝政議論並發表自己的看法,但這顯然不符合孫堅的性格,他一直等待著能夠再度躍馬疆場的機會。
到了靈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孫堅的機會終於來臨。當時,長沙郡人區星發動叛亂,圍攻郡縣。朝廷隨即任命孫堅為長沙太守,趕赴長沙平叛。與區區六百石且無實權的議郎相比,太守則是秩比兩千石的高官,全權責任郡中的軍政事務。孫堅卯足了勁,立志不辜負朝廷的重託,儘早平定叛亂。
孫堅來到長沙以後,立即招募兵勇,對叛軍展開較量,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便將區星殲滅。不僅如此,孫堅還出兵零陵郡和桂陽郡,平定了兩郡的叛亂。這一出色戰績也得到了朝廷的高度稱讚,孫堅因此被朝廷進爵為烏程侯。烏程,在孫堅的家鄉吳郡境內,位於富陽縣東北。朝廷對孫堅的這一次封爵,顯然是對於孫堅平定三郡叛亂的獎賞。
孫堅就任長沙太守僅僅兩年後,東漢朝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權臣董卓控制朝廷,以袁紹為後的地方實力派建立關東聯軍與董卓交戰,孫堅也加入了關東聯軍的隊伍。在此期間,孫堅從長沙北上,先後誅殺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諮,終於與關東聯軍會合,並與董卓展開了激烈交鋒。
但自從陳琦來了之後,一切都變了,先是陳琦以一己之力對敵董卓,後者雖然依舊選擇了退避,但同樣選擇了火燒洛陽,但井中撈玉璽的事與孫堅就沒有了關係,相對的也算是救了他的一條命。
不過,攻城的事撈不到,追擊西竄之賊總歸還是可以的吧?所以,孫堅帶著黃蓋、祖茂、程普、韓當四將,領著八千騎兵,就來追殺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