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年中,這座城市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城垣內面積36平方公里,包括建章宮等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公里。
漢長安城有9個街區,160條巷子,街道寬平,佈置整齊。大街可並行12輛馬車,道旁栽植著槐、榆、松、柏,茂密叢蔭。最盛時期城內人口約有30萬。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是漢長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宮殿。 漢長安城,是古絲綢之路起點、發源地、決策地。有“東長安,西羅馬”的美譽。與古羅馬城並稱的世界上最早的國際化大都市。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是中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定都朝代最多、遺蹟最豐富的都城。 漢長安城是世界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實物資料。漢長安城遺址本身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積澱、昇華的產物,而且與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宗教觀念、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文化藝術、建築技術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從漢長安城中,可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活、思想意識、文化藝術、經濟水平等。它對了解、認識中國古代文明有著重要意義。
城牆四角有角樓,角樓均建築在城牆四角外側。東北角樓基址平面東西36米、南北27.7米,角樓基址南邊和北邊分別與東城牆、北城牆連線。登臨角樓的通道設定於角樓內側,通道為南北向,東鄰東城牆,北端至北城牆,南北長10.6米、東西寬4.9米。西南角樓基址經鑽探、試掘表明,角樓基址內側與南城牆、西城牆內側平直,東西28米、南北20米。基址外側遺蹟被破壞。
長安城共有12座城門,每面3座城門,每座城門有3個門道,每個門道寬約8米,城門進深16米。12座城門大小不一,與長樂宮、未央宮相對的霸城門、覆盎門、西安門、章城門建築宏偉,城門面闊約52米,城門門道隔牆各寬14米。其他城門寬約32.4米,城門門道隔牆各寬4米。在漢長安城東面城門的宣平門、霸城門門址之外的兩側,有向外凸出的夯土基。
漢長安城城門結構基本相同,門道兩旁分列眾多礎石及壁柱遺蹟,門道兩壁垂直,城門應為“騎樓式”建築。各城門內側還築有房屋,應為守衛人員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