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繼續說道。
【冉閔馳騁疆場,勇武無匹,其父亦不能敵之!!】
【所至之地,敵軍潰散,無片甲留!!】
【雖敵眾我寡,冉閔每以一己之力,殺入萬軍之中,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畢生之中,冉閔僅嘗兩敗!!】
【其一,襄國之戰,敵為鮮卑慕容氏、氐苻氏、羌姚氏聯軍,因孤軍深入,終致大敗!!!】
【其二,對陣前燕之戰,雖屠敵無數,終以戰馬力竭而告終!!!】
【除此兩役,冉閔無復失手!!】
【不論攻城拔寨,亦或原野鏖戰!】
【皆是神兵天降,銳不可當!!!】
【其勇烈之氣,驚天地,泣鬼神,誠為英雄之絕唱!!!】
大漢。
漢武帝劉徹聞冉閔之事,肅然起敬,微微頷首,目光中浮現出幾分深思與欽佩之色。
“朕雖治世有功,開疆拓土,威服四海,然未嘗見如冉閔者,獨憑一人之勇,便能震懾天下,堪稱曠世奇才!”
他停頓片刻,抬手指向天幕畫面,“難怪石虎當年不惜一切代價,將冉閔收歸麾下。”
“此人之能,果非尋常,實為不可多得之大將!”
衛青見狀,趨步上前,俯身施禮,隨即緩緩開口道:“陛下所言甚是,冉閔之勇,實冠絕古今。”
“臣觀其戰場事蹟,能以一己之力撼動四方,乃武將之楷模。”
“即便千軍萬馬之中,他亦可披荊斬棘,殺出一條血路,無愧於戰神之稱。”
他頓了頓,語氣愈發鄭重:“臣雖無緣與冉閔並肩作戰,但願大漢將士,皆能學習其無畏之志,懷其忠勇之心,為國爭光,為民安定!”
此時,太史令司馬遷亦放下手中的竹簡,緩步上前,神情莊重。
他仰望天幕道:“冉閔將軍之英姿,猶如潛龍出淵,其英勇之勢,可撼山河,堪稱史冊難得之人物!”
“其身影穿梭於萬軍之中,宛若天降神將,令敵膽寒。但後世之評述,卻多有異議,令人扼腕。”
劉徹聽後,未即刻答覆,只是沉思良久,目光停留在天幕畫面之上。
畫面中的冉閔,身披戰甲,手握長槍,立於萬軍陣前,眉宇間透著堅毅與殺伐的氣魄。
那樣的風采與勇武,的確堪稱戰神。
片刻後,劉徹微微嘆息,喃喃道:“冉閔之號戰神,當之無愧!”
“但他一生縱橫沙場,戰績赫赫,卻又為何會因殺胡令而飽受爭議?”
“此中因由,實叫人費解。”
他話鋒一轉,語氣中多了幾分疑惑:“但冉閔如何從效命羯族,到頒佈此令,引發軒然大波?”
“是何原因,讓他走上這條道路?”
眾臣聞言,面露沉思之色,整個大殿籠罩在一片靜默中。
冉閔一生的功績與爭議,交織成一幅複雜的畫卷,既有令人欽佩的輝煌,也有讓人難以釋懷的陰影。
他的事蹟,彷彿是亂世中烈焰燃燒的縮影,熾熱而又帶著痛楚。
劉徹目光沉凝,注視著天幕中的畫面,冉閔身披戰甲,立馬揮槍的身影似乎越發清晰。
他回想起冉閔的身世與遭遇,心中隱約浮現出一絲端倪。
“冉閔雖為石虎養子,然其血脈畢竟是漢人。”
“從小在羯族人中成長,他或許早已飽受歧視與不公。”
“他的勇猛和功績,非但未能改變這一切,反而愈發加深了他內心的怨念!”
“難道正是這種屢次被忽視的不公,讓冉閔最終選擇反戈一擊?”
劉徹低語道,聲音雖低,卻迴盪在每位臣子的耳中,令人深思。
衛青聞言,微微頷首,向前一步,語氣中透著一絲肅然:“陛下所言極是。”
“冉閔雖效命羯族,卻始終未得實權。”
“縱使戰功累累,也不過得些封賞而已,羯族對他的輕視與偏見,從未改變。”
“這種壓抑,日積月累,終會讓人心生怨憤,難以自持。”
“確是如此。”
司馬遷輕撫鬍鬚,緩緩道,“積土為山,積水為海,此等怨念一旦爆發,其力量必如山崩海嘯,無人能擋。”
“殺胡令,或許正是這份怨念的集中體現。這一切雖令人唏噓,卻也無法全然苛責。”
劉徹靜默不語,目光再度落迴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