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貴堂被楊再興一槍刺中胸口要害,雖然當時沒有死透,但是回到應天府的家中,掙扎了不多久,就一命嗚呼。汪伯彥和他的夫人,哭的頓足捶胸,闔府上下,也是一陣忙碌。
黃潛善父子對汪伯彥好言安慰,汪伯彥咬牙切齒說道,“黃兄,我就這麼一個兒子,沒想到竟然死在楊再興的手裡,我一定要楊氏一家,為我兒子抵命,黃兄,你要幫我一起向皇上奏稟,絕不能輕饒他們楊家。”黃潛善父子滿口答應。
第二天,黃潛善就陪著汪伯彥進宮面聖,汪伯彥跪倒在皇上面前,嚎啕大哭,向皇上哭訴楊邦義指使兒子城門口搶奪要犯遺體,還縱子行兇,殺人之後畏罪潛逃。懇請皇上為他做主,希望皇上立刻降旨,將楊邦義父子投入大獄,為自己的兒子償命。“
皇上聽了汪伯彥的哭訴,對楊再興的所作所為,甚為惱火,但是想到陳東本是楊再興的老師,這事誰都知道,師生之情,屬實情有可原,但是殺死汪伯彥的兒子,卻是不可原諒,於是立刻指派黃潛善,派刑部官員,立刻緝拿楊再興歸案。
唯獨對其父楊邦義,皇上卻避而不談,並好言安撫汪伯彥節哀順變,保重身體云云,讓汪伯彥頓感大失所望。
其實皇上也不是故意袒護楊邦義,而是因為楊邦義自入仕以來,為官清廉,視民如子。尤其正值金兵入侵,中原多事之秋,楊邦義身為地方官員,面對百姓流離失所,戰亂頻發,動盪不安的艱難形勢,楊邦義 在邑內“除苛政,重教化,均徵搖”,並訓民為兵,加強民防,整肅治安,以至“在任期間,盜不入境”,百姓“惟恐其去,全城請留”。
正是楊邦義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成為地方官的楷模典範,又在民間百姓之中有著極高的影響力,皇上自然不會輕易處置這樣的官員,否則必然引起軒然大波,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還有一事也讓皇上不能輕易的處置楊邦義,那就是建康境內,江寧、溧水一帶,原禁軍統領周德,因犯事被抓,此人竟糾集同夥數千人,聚眾造反,佔山為王,成為當地勢力極為強大的一股匪患,前段時間,朝中眾臣商議讓楊邦義前去平亂,眼看楊邦義經過一番努力,逐漸初見成效,如果此時因為安撫汪伯彥,導致楊邦義平亂前功盡棄,那豈不損失更大?何況江寧、溧水離南京應天府僅五六百里之遙,萬一波及京師,豈不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才會將楊邦義升為大將軍職,委以重任,剿滅叛亂。
所以皇上對汪伯彥這一過分要求,堅決不予支援,安撫幾句了事。
承受喪子之痛的汪伯彥,對於皇上的回覆,自然不滿,雖然皇上已經對楊再興下旨緝拿,抓到之後嚴懲不貸,汪伯彥卻想借此機會,除掉楊邦義,那樣一來,建康城就是自己人說了算啦,再也沒有楊邦義礙手礙腳,自己無法為所欲為。汪伯彥雖然在朝為官,老巢卻是在建康城根基最深。
汪伯彥返回之後,立刻招來黃思朗商議,希望無論如何,黃思朗都要協助自己為兒子報仇雪恨,黃思朗自然痛恨楊氏父子,尤其楊再興處處跟自己作對,當下立刻答應,“叔父放心,賢弟之死,我也是痛斷肝腸,為我兄弟報仇,侄兒絕不推辭。”
兩人一番商議,招來手下,命人抱著兒子的令牌,親自來到楊邦義家中鬧事。
楊邦義萬萬沒有料到,自己公幹回到家中,兒子楊再興竟然惹出如此滔天大禍,除了好言相告,賠禮道歉,也是沒有別的辦法。汪伯彥哪肯善罷甘休,無奈楊邦義說道,“汪大人但請放心,如果真是我兒子做出這等事來,只要他一回到家中,楊某一定親自將他綁縛,交給官府處置,楊某絕不會有半點袒護。”
好說歹說,汪伯彥命人將楊家搜了一個底朝天,也沒有楊再興的影子,汪伯彥這才率人離去,臨走前還撂下狠話,“楊希冀,此事咱們沒完,明天汪某還會登門討要兇手,不為我兒報仇,汪某誓不為人!”
好不容易打發走了汪伯彥,楊邦義又氣又惱,招來看守兒子的家人,嚴厲斥責一番,“並命人四處出去尋找兒子的蹤影,一旦看到,立刻綁回家中見我。”家裡人也都害了怕,紛紛領命而去,楊邦義呆坐在屋內,一籌莫展。
到了晚上,陸續返回的家人,各個神情沮喪,一無所獲。楊邦義更是又氣又惱,寢食難安。夜深人靜之時,楊邦義發現,汪伯彥暗遣手下,埋伏在了自己家的周圍。
楊再興重傷了汪貴堂,冷靜下來之後,知道自己可能闖下了大禍,不管汪貴堂是死是活,他的父親,奸賊汪伯彥都不會善罷甘休。他一個人敢作敢當,都沒有什麼可怕的,大不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