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是未來繼承人,應該學習如何治國,而不是打鐵!”“這是鐵匠的工作!”“就算沒有太子殿下,我們蒙家軍照樣能打敗匈奴!”“昨日匈奴久攻不下,自退了!”向來支援扶蘇繼位為太子的蒙恬心裡有些不服氣。他認為憑藉發明一個馬蹄鐵就冊立為太子太過荒謬了。
“蒙大將軍,你以為匈奴撤軍是因為久攻不下嗎?”王賁聽了蒙恬的話也忍不住開口了。在來漠北之前,他在太子府偶遇烏氏倮,得知其是如何挑撥頭曼和冒頓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設計讓單于陷入困境從而令匈奴軍被迫撤離的。這一切的背後策劃者,其實是太子殿下。
“即使匈奴一直在鄴城外製造混亂,攻打多日也沒佔到什麼便宜。他們肯定意識到無法啃下鄴城這塊硬骨頭,於是選擇撤兵。”
蒙恬點了點頭,開始重新思考。
“匈奴雖然進攻無果自行撤走,這也正是太子殿下的功勞啊。”看到大哥如此固執己見,蒙毅無奈地反駁道。“不如這樣,咱們從頭說起。十幾天前,陛下舉行了一場皇子選拔賽……”
蒙毅便詳細解釋起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為了重新闡述這篇文字的內容,保持原有角色和關鍵資訊,我做了以下改寫:
---
當時的一場特別考試意在檢驗皇子們的學識和治理才能,目的是為選拔太子鋪路。參與這次測試的包括九皇子嬴子夜在內的所有適齡皇子悉數到場。開篇試題便是關於朝政審視。
朝政審視即對朝廷政策和百官的行為進行評估與彈劾,並直諫改進意見。皇帝下令禁止奉承話語,必須真誠指出現有問題。“本王希望聽取大秦面臨的真實挑戰”,始皇帝強調,這顯然對誠摯坦蕩的大兒子扶蘇構成了不小的考驗——因為他的正直忠心使他無法虛應故事。
面對這種狀況,章邯感到有必要讓蒙恬理解太子近期的重要行為,提醒他不要忽視反抗太子命令可能帶來的後果。他擔心若繼續這般爭執不休,事情會變得越發複雜。
對於這樣的難題,扶蘇的選擇是直言朝中弊端,力主寬仁治國策略。可以想象,這一建議必然引起軒然 ,甚至激怒始皇並得罪一眾臣僚,堪稱險象環生的局面。不過,在得知了實際情況之後,連蒙恬也承認這確實是個高難度題目。各皇子對此均顯得措手不及,但又不能完全忽視皇命而不作答。
當輪到回答之際,有人直接揭露弊政而觸怒皇帝;另有人檢舉文武百官,從而招致同僚反噬。因此無論怎樣做都會令自己進退維谷。
然而事實是,扶蘇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如實指陳弊政並提倡以柔和方式管理國家,這讓不少在場的人為他捏一把汗。畢竟這樣一來,不僅觸及了朝中敏感問題,更觸動了至高無上的始皇帝權威。隨著議論聲越來越大,蒙恬開始思考這對扶蘇未來意味著什麼,“照這麼說來,恐怕這次廷試過後扶蘇殿下會越來越不受重視了吧?”
但是接下來的發展卻出乎人們意料。王賁提到了另一個關鍵情節:與其他人的表現相較之下,其實九皇子的表現更是驚世駭俗。
“九位爺的做法簡直匪夷所思!”章邯故意吊起了大家胃口。原來當其他人回答完畢後,始皇帝似乎忽略了未答題的九皇子便要進入下一輪,可後者居然大膽請求補考,主動迎接這個充滿風險的課題。
對此,蒙恬表示困惑不解,覺得這樣的行為近乎愚蠢。“這樣主動迎戰,不正是找死嗎?這位九位爺該不會是昏頭吧!”。而在他的認知中,即便如此,作為未來繼承人也應該保持清醒判斷。
接著,章邯揭示了一個更大沖擊力的情節。原來九皇子不僅向始皇帝提出了強烈質疑,甚至還直接批判扶蘇和胡亥二人的問題。這一切彷彿將原本複雜的形勢推入更加混沌的境地……
---
透過改寫的方式,我在儘量傳達原文核心的同時力求文字更為生動、敘述更符合邏輯,並增添了適當的細節來提升可讀性。
得知嬴子夜在朝堂上大展身手,蒙恬先是一陣開懷大笑。然而,他很快收起了笑容,臉上露出疑惑的神情,“等一下,這樣一個以自我毀滅著稱的人,怎麼能成為太子呢?”
“你瞭解九公子是怎麼批評陛下的嗎?”蒙恬迫不及待地追問。
“你快說下去!到底是怎麼批評的?”他急不可耐地撓著腦袋,好奇心愈發濃厚。
“九公子指責陛下太過仁慈,容易被儒家言論誤導,這不僅不利於自身,也妨害了國家的穩定!”章邯繼續講述著那 會上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