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營帳中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一邊是眾將的求情和兒子曹植的勸說,另一邊是曹丕的煽風點火和自己心中對李逸的忌憚。
最終,曹操權衡再三,決定對李逸從輕發落,但同時也對他進行了嚴厲的警告:“李逸,此次看在眾將求情的份上,饒你這一回。但你需記住,軍令如山,不可再肆意違抗。”李逸跪地謝恩,心中卻滿是無奈和委屈。
戰事平息後,曹操對李逸的防備並未減少。他開始有意扶持其他將領,以制衡李逸在軍中的影響力。
而李逸,儘管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但他依然兢兢業業,為曹操的大業盡心盡力。他不斷加強軍隊的訓練,提高士兵的戰鬥力。
有一次,曹操組織了一場軍事演練,李逸所帶領的部隊表現出色,再次贏得了眾人的讚譽。然而,這卻引起了曹操新扶持的將領的嫉妒和不滿。
這些將領暗中勾結,向曹操誣陷李逸在軍中拉幫結派,圖謀不軌。曹操聽後,心中的疑慮再次被點燃。
他決定親自到李逸的軍中視察。李逸得知曹操要來,精心準備,希望能消除曹操的猜忌。他不僅讓士兵們展示了精湛的武藝和嚴格的紀律,還準備了詳細的軍事報告,以證明自己的忠誠和努力。
曹操在軍中觀察著士兵們的訓練和裝備,表面上對一切表示滿意,但眼神中卻始終帶著審視。就在這時,一名士兵不小心說錯了話,讓曹操誤以為李逸真的有不軌之心。曹操臉色一沉,拂袖而去。
回到營帳後,曹操召集謀士商議如何處置李逸。郭嘉認為李逸忠心耿耿,不應輕信讒言。而楊修則主張藉機削弱李逸的權力。
李逸深知自己又一次陷入了危機之中,他決定主動向曹操解釋。然而,曹操卻避而不見。
此時,李逸的部下們也為他感到不平,有人提議乾脆離開曹操,另尋出路。但李逸堅決拒絕,他表示自己的忠心天地可鑑,絕不能做出背叛之事。
就在李逸陷入困境之時,敵軍突然再次來襲,而且來勢洶洶。曹操手下的其他將領紛紛戰敗,局勢變得十分危急。
在這關鍵時刻,李逸不計前嫌,主動請纓出戰。曹操猶豫再三,最終還是同意了。
戰場上,李逸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他的軍隊在他的帶領下,士氣高昂,與敵軍展開了殊死搏鬥。經過一場血戰,李逸終於擊退了敵軍,再次立下赫赫戰功。
曹操得知勝利的訊息後,心中五味雜陳。他開始反思自己對李逸的種種猜忌是否太過。
曹操望著凱旋而歸的李逸,心中的愧疚與感慨交織。他親自出城迎接,握著李逸血跡未乾的手,說道:“李逸,之前是我多疑,錯怪了你。你的忠心和勇猛,我今日才算真正看清。”李逸只是淡然一笑,說道:“主公言重了,為您征戰,是末將的職責所在。”
然而,曹操的轉變並未讓那些嫉妒李逸的人就此罷休。他們再次密謀,企圖在曹操面前繼續詆譭李逸。
一日,曹操收到密報,稱李逸與敵方有暗中往來的書信。曹操初時不信,但那密報說得有鼻子有眼,讓他又起了疑心。那密報中甚至詳細描述了書信的內容和傳遞的方式,彷彿親眼所見。
曹操再次將李逸召來,當面質問。李逸大驚,矢口否認,並表示這定是有人故意陷害。曹操一時難以判斷,便將李逸暫時軟禁起來,命人暗中調查。
在李逸被軟禁期間,他的部下們心急如焚。有人衝動地想要起兵反抗,被李逸的親信死死攔住。李逸告誡他們,不可衝動行事,以免落人口實。李逸在軟禁之所,依舊冷靜思考,分析著可能的幕後黑手和應對之策。
經過一番仔細的調查,終於查明那所謂的密報和書信皆是偽造。原來是曹操新提拔的一位將領為了取代李逸的位置,聯合了一些嫉妒李逸的官員共同策劃了這場陰謀。曹操得知真相後,懊悔不已,立即下令釋放李逸,並重重懲罰了那些誣陷他的人。不僅將主謀革職查辦,還沒收了他們的家產。
可經此一事,李逸對曹操的信任也產生了裂痕。他雖依舊為曹操效力,但心中已多了幾分防備。在處理軍務時,不再像以往那樣毫無保留地提出建議,而是更加謹慎小心。
與此同時,曹操的勢力範圍內又發生了旱災,百姓民不聊生。李逸主動提出開倉放糧,救濟災民。曹操應允,但一些官員卻暗中剋扣糧食,中飽私囊。這些官員與當地的富商勾結,將本該發放給災民的糧食私自倒賣,獲取暴利。
李逸發現此事後,果斷處置了那些貪官。這一行為雖然得到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