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一次的軍事會議上,諸侯們為了下一步的行動計劃爭論不休,甚至有人當場指責孫權指揮不當。孫權氣得臉色鐵青,卻又無可奈何。
而曹操李逸這邊,趁著聯軍內亂,再次發動攻擊。李逸一馬當先,衝入敵陣,殺得聯軍丟盔棄甲。
孫權看著節節敗退的軍隊,心中充滿了絕望。但他仍然不甘心就此失敗,拼命地組織抵抗。
就在這關鍵時刻,聯軍中的一位諸侯突然帶領自己的部隊撤離了戰場,這一舉動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其他諸侯也紛紛效仿,聯軍瞬間土崩瓦解。
孫權望著四散奔逃的聯軍,長嘆一聲,知道大勢已去,只得帶著殘部匆匆逃離。
在這風雲變幻之際,孫權終於完成了軍隊的重整。他再次召集謀士和將領,目光堅定地說道:“如今我們已恢復元氣,是時候向曹操復仇了!這是我們洗刷恥辱、重振聲威的絕佳機會,只許勝,不許敗!”
將領們齊聲高呼,士氣高昂,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在戰場上奮勇殺敵。
孫權派出大量探子,密切監視曹操的一舉一動。探子回報,曹操內部的矛盾因權力爭鬥和利益分配不均有逐漸擴大的趨勢,部分將領之間互生嫌隙,甚至有小規模的衝突發生。
孫權大喜過望,興奮地說道:“此乃天賜良機,我們立刻出兵,打曹操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孫權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朝著曹操的營地進發。
曹操得知孫權來襲,心中雖有憂慮,但仍強裝鎮定自若地部署防禦。他對將領們喊道:“大家不必驚慌,只要我們堅守防線,定能擊退敵軍。”
然而,由於內部的分歧,曹操的軍隊在應對孫權的進攻時顯得有些混亂。將士們配合不夠默契,軍令傳達也出現了延誤。
李逸身先士卒,奮力抵抗,但孫權的軍隊如潮水般湧來,攻勢猛烈。他們喊殺聲震天,士氣如虹。
在激烈的戰鬥中,曹操的一名重要將領因長期對曹操的指揮不滿,竟然臨陣倒戈,投靠了孫權。這一變故讓曹操的局勢更加危急,軍隊士氣瞬間跌入谷底。
孫權趁機加大攻擊力度,指揮士兵們發起一輪又一輪的衝鋒。曹操的防線開始崩潰,士兵們四處逃竄。
曹操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只得咬牙下令撤退。他望著混亂的戰場,心中充滿了憤怒和不甘。
孫權終於取得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他望著曹操遠去的狼狽背影,心中充滿了復仇的快感。但他也清楚,戰爭還未結束,未來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他深知曹操不會輕易罷休,定會捲土重來,所以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下一場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