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之禍:潞令傳奇
明季,悠悠華夏大地被陰霾籠罩,亂象如野草般肆意瘋長。朝堂之上,黨爭不斷,各派勢力明爭暗鬥,置黎民百姓的生死於不顧;民間則災荒頻發,餓殍遍野,百姓在水深火熱中苦苦掙扎。潞城縣,這座隱匿在崇山峻嶺間的小城,本應是百姓安居樂業的世外桃源,此刻也未能在這亂世中獨善其身,被捲入了時代的滾滾洪流,安寧不再。
在一個烈日高懸、暑氣蒸騰的午後,城外的官道上突然揚起一陣嗆人的塵土。伴隨著清脆的馬蹄聲和衙役們的吆喝聲,一頂略顯破舊卻又刻意裝飾得頗為氣派的官轎,在數名無精打采的衙役簇擁下,緩緩朝著潞城縣城的方向而來。這官轎之中,坐著的正是新上任的潞城縣令——宋國英。
宋國英出身商賈之家,自幼便對讀書識字毫無興趣,整日遊手好閒,只學會了一身鑽營算計的本事。家中雖有些錢財,卻也難以支撐他肆意揮霍的生活。偶然間,他聽聞朝廷為了填補國庫虧空,大開捐官之門,只要有錢,便能謀得一官半職。宋國英頓時眼前一亮,彷彿看到了一條通往榮華富貴的捷徑。他軟磨硬泡,從家中掏出了大半積蓄,又四處借了些銀子,終於如願以償地捐得了潞城縣令這一官職。
在來潞城赴任的途中,宋國英坐在轎子裡,腦海中不停地盤算著自己的“發財大計”。他想著,這潞城雖小,卻也是一方富庶之地,只要自己手段夠狠、臉皮夠厚,定能在這短短几年任期內撈得盆滿缽滿,不僅能還清之前的借款,還能讓自己後半輩子衣食無憂。一想到這裡,他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揚,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
終於,官轎抵達了潞城縣城。城門口冷冷清清,並沒有想象中百姓夾道歡迎的熱鬧場面。宋國英心中有些不悅,但也並未在意,他覺得這些鄉野百姓不過是些愚昧無知之輩,哪裡懂得迎接上官的規矩。
進入縣衙後,宋國英連口氣都沒來得及喘,便迫不及待地升堂。他端坐在大堂之上,一雙綠豆般的小眼睛滴溜溜地轉著,掃視著堂下站著的一眾衙役。這些衙役們大多面容憔悴,衣衫襤褸,顯然平日裡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都給我聽好了!”宋國英清了清嗓子,扯著嗓子喊道,“從今日起,這潞城縣衙便由本官說了算。以後但凡有百姓來衙門告狀、辦事,不論事情大小,都得先給本官上供。供銀多的,哪怕他無理,本官也能讓他勝訴;供銀少的,哼,那就別怪本官不客氣,有的是法子刁難他!”
衙役們聽了,心中皆是一驚。他們在這潞城縣衙當差多年,雖說也見過不少貪婪的官員,但像宋國英這般明目張膽索要賄賂的,卻還是頭一回見。眾人面面相覷,卻又不敢出聲反駁,只能默默低下頭,心中暗自叫苦。
其中有個叫王二的年輕衙役,實在忍不住,上前一步,壯著膽子說道:“大人,這……這恐怕不妥吧?咱們身為朝廷命官,本應為民做主,若是如此行事,豈不是有違天理良心?”
宋國英一聽,頓時火冒三丈,他猛地一拍驚堂木,怒喝道:“大膽!你這小小衙役,竟敢質疑本官的決定?什麼天理良心,在本官眼裡,銀子才是最重要的。你要是不想幹了,就給我滾蛋!”
王二被嚇得臉色蒼白,渾身顫抖,連忙跪下求饒:“大人息怒,小的知錯了,小的再也不敢了。”
宋國英冷哼一聲,不屑地說道:“量你也不敢。都給我記住了,以後若是有誰壞了本官的規矩,休怪我心狠手辣!”
衙役們紛紛跪地,齊聲應道:“小的們謹遵大人吩咐。”
就這樣,在宋國英的一番“整頓”下,潞城縣衙徹底變了模樣。往日裡那莊嚴肅穆的大堂,如今卻充滿了銅臭之氣。百姓們但凡有點小事,都不敢輕易來衙門,生怕被這貪婪的縣令和衙役們敲詐勒索。而那些真正有冤屈的人,更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能暗自落淚,感嘆命運的不公。
城中有個叫趙老漢的貧苦農民,家中僅有幾畝薄田,勉強維持生計。一日,他的兒子趙小虎在山上砍柴時,不小心與鄰村的一個惡霸發生了衝突。那惡霸仗著自己人多勢眾,不僅將趙小虎打傷,還搶走了他的柴刀。趙老漢心疼兒子,又咽不下這口氣,無奈之下,只好來到縣衙告狀,希望能討回一個公道。
趙老漢來到縣衙大堂,見到宋國英後,連忙跪地磕頭,將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宋國英聽後,卻不緊不慢地說道:“嗯,你這案子本官已經知曉了。不過嘛,這衙門可不是白開的,你想讓本官為你做主,總得表示表示吧?”
趙老漢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