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這篇序文不僅以其書法藝術著稱,其文辭也極為優美,表達了王羲之對人生、友情和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
會稽山,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山脈,以其獨特的方形輪廓矗立在浙江紹興的大地之上。它不僅是自然界的奇觀,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自古以來,會稽山以其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資源而聞名,山下的土壤中蘊藏著晶瑩剔透的寶石,這些自然寶藏見證了這片土地的富饒與神奇。
勺水,一條清澈的溪流,從會稽山的山麓潺潺流出,它不僅滋養了周圍的土地,也成為了當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稽山不僅是自然的象徵,更是歷史的見證。它曾是古代五鎮之一,與五嶽齊名,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無數歷史名人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故事。大禹,這位治水英雄,曾在這裡留下他治理洪水的傳奇;勾踐,越國的君主,在這裡臥薪嚐膽,最終實現了國家的復興;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帝王,也曾巡遊至此,留下了他的足跡;王羲之,這位書法大家,在這裡創作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其書法藝術至今仍被世人傳頌;葛洪,道教的著名煉丹家,在這裡修煉,尋求長生不老的秘訣;王守之,這位文學巨匠,也在這裡留下了他的詩篇和散文。
會稽山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木,都似乎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裡的山川、溪流、古蹟,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無論是大禹陵、蘭亭、還是越王臺,每一處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記憶,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訪。
隨著時間的流逝,會稽山的自然風光和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今天的會稽山,不僅是一個風景名勝區,更是一個文化教育的基地,讓後人能夠在這裡感受到歷史的厚重,體驗到文化的韻味。無論是登山遠眺,還是漫步於古蹟之間,會稽山總能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思想的啟迪。這座山,就像一本厚重的書,等待著世人去翻閱、去探索、去感悟。
王羲之與《蘭亭集序》的故事,與會稽山緊密相連,這段佳話至今仍被傳頌。
東晉時期,會稽山不僅是風景秀麗的旅遊勝地,也是文人墨客雅集的地方。王羲之當時擔任會稽內史,對這片山水有著深厚的感情。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了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包括謝安、孫綽等當時的名士,一同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集會,這個日子恰逢傳統的上巳節,人們有臨水沐浴、祈福消災的習俗。
在蘭亭集會上,眾人曲水流觴,即把酒杯放在溪水中,讓其隨流而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即興賦詩,否則就要罰酒。這種風雅的遊戲激發了文人們的創作熱情,最終共得詩三十七首。王羲之在酒意微醺之際,揮毫潑墨,為這些詩作撰寫了序文,即《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全文共324字,以行書書寫,筆勢流暢,結構巧妙,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這篇序文中,王羲之不僅記述了集會的歡樂場景,更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生死輪迴的感慨,以及對友情的珍視。其中“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等句,表達了他對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
《蘭亭集序》的真跡據說被唐太宗李世民所珍愛,他去世後真跡隨之陪葬,因此現存的都是後人的臨摹本。儘管如此,這些臨摹本依然能夠反映出王羲之書法的神韻,讓後人領略到那份超越時空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