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陽謀,第六謀:圍魏救趙。
趙國時期,魏國派兵攻打趙國。
趙國不敵,被困於邯鄲,於是向齊國求救。
田忌想要直逼趙國邯鄲,卻被孫臏阻止。
他用逆向思維,讓田忌出兵直攻魏國。
田忌依計行事,果然,魏軍離開邯鄲,返回都城。
而在回城途中,又被等候多時的齊軍伏擊,齊軍以逸待勞,大敗魏軍。
這邊是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真是無解的嗎?
後人對這個話題,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意見。
但不可否認的是,圍魏救趙是一個頂級的謀略。
圍魏救趙除了是八大陽謀之一,還是三十六計當中的第二計,由此可見他的含金量。
圍魏救趙,體現了《孫子兵法》當中“避虛就實”的戰略思想。
看似簡單,卻無懈可擊。
在之後的戰爭,以及如今的許多領域當中,同樣適用。】
天幕下,始皇帝苦笑。
這條計謀,堪稱絕妙了。
孫臏只給了魏國兩個選擇。
要麼放棄進攻趙國,馳援自己的都城大梁。
要麼放棄都城大梁,繼續進攻趙國的都城邯鄲。
龐涓沒有辦法。
繼續進攻趙國,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攻下。
即便明知道後方有陷阱等著自己,他也不得不分兵前往救援大梁。
更狠的是,損兵這看似救援趙國的謀略。
實際上,同時削弱了魏國和趙國的實力。
非常符合齊國的利益。
“孫臏這個人也,也是妙計百出,不愧是傳說中鬼谷子的弟子啊。”
【八大陽謀,第七謀:二桃殺三士。
春秋時期,齊景公的三個臣子: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居功自傲,目中無人,國君想除去他們。
齊相宴子衛齊景公出謀劃策。
他建議齊景公將兩個桃子賞賜給他們,讓他們根據功勞的大小來領取。
公孫接和田開疆都認為自己可以單獨吃一個桃子,便率先爭搶。
古冶子拔劍而起,闡述自己的功勞認為兩個桃子都該給自己。
一番話,竟讓之前的兩人羞愧難當。
他們自認貪婪,於是刎頸自殺。
而古冶子見兩人都死了,自己也認為不該去羞辱別人,雖自己功勞最大,但兩人也應該同食一個桃子。
於是,羞愧難當,刎頸自殺。】
這是道德綁架了三人啊。
天幕下的個人們看罷,都對這三個人產生了濃濃的敬佩。
雖驕傲蠻橫,但這三人,算是難得的君子了。
春秋時代,真是一個浪漫主義的時代啊。
趙匡胤搖了搖頭。
“宴子的這條計策能夠成功,還是因為這三人把君王,把禮儀看得太重了。”
“若是到了後世,給三個功高蓋主的人發兩個桃子?這國君也該換個人當了。”
“如果,若是君王壓得住,這三個人又各自不服,還是一個能夠讓他們自相殘殺的計策。”
天幕下的曹操忍不住又啐了口唾沫,怒罵起司馬懿來。
“司馬懿,看看人家,再看看你,這人吶,最怕比較啊!”
【八大陽謀,第八謀:推恩令
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勢力,於是釋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推翻了以前諸侯管轄區域只由長子繼承的規定,改為由幾個兒子共同繼承。
每個藩王死後,家產都由好幾個兒子分割。
這樣幾代下去,基本就沒誰能夠威脅到自己了。
漢高祖劉邦開創大漢以後,便大肆分封自己的劉家子弟。
殊不知,他的這一行為,可算是害苦了後代的皇帝。
在劉邦之後的幾代,藩王的勢力愈發強盛,已經威脅到了朝廷。
巔峰的時候,漢朝54個郡,有39個都掌握在藩王的手裡。
皇帝掌握的,也只有區區15個。
漢景帝時期,漢景帝意圖削藩,卻直接引發了七王之亂。
雖然最後在周亞夫的幫助下,將七國之亂平息。
但是,已經讓大漢王朝元氣大傷。
而漢武帝尚未以後,便立即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