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人。
陸秀夫自幼聰慧,小時候跟隨一位姓孟的先生讀書。
孟先生表示,這孩子大小就行。
寶佑四年,考中了進士。
而後,被李庭芝看中,召到了幕府。
而陸秀夫在李庭芝的手下,將事情都辦的很好。
李庭芝於是更加器重他,多次給他升遷。
1274年,李庭芝擔任淮東制置使,提拔陸秀夫為參議官。
1275年,元軍進攻南宋,朝廷告急。
李庭芝的幕僚們紛紛逃走,只有陸秀夫幾個人留了下來。
李庭芝大受感動,於是把陸秀夫推薦給了朝廷。
臨安被攻破,陸秀夫跟隨二王離去,在福州擁立新帝。
陳宜中覺得陸秀夫熟知軍務,很多事情都請教陸秀夫。
陸秀夫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益王死去之後,群臣都想離開。
在陸秀夫的建議之下,群臣擁立了新王。
陳宜中因為跟張世傑不合,前往占城了,於是陸秀夫擔任丞相,跟張世傑共同執政。
在張世傑駐守崖山的期間,陸秀夫則負責後方的運作。
而即便是事務繁忙的時候,陸秀夫每天都要寫《太學章句》來規勸別人。
1279年,元軍來襲。
張世傑派人到宋主那裡,想要將宋主給接走,趁機突圍。
陸秀夫擔心被人出賣,或者被俘虜,不肯帶宋主上船。
後來崖山被攻破,眾人都各自逃命。
陸秀夫考慮到自己難以逃脫,於是將妻子兒女而都趕下海去。
自己揹著衛王也是跳海自盡了,年僅四十四歲。
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陸秀夫是懷抱幼主,以身殉國的愛國丞相。】
古人看著陸秀夫的事蹟,也是表示讚許。
陸秀夫,確實是稱得上是忠君愛國了。
用生命踐行了自己忠君愛國的思想。
若是小皇帝落入元朝之手,指不定迎來怎樣的結局。
至於最後出場的這位三傑之一,就是後世三人當中最為著名的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開篇的一句詩,就讓天幕下的人們明白了他的立場。
妥妥的,大宋忠良。
當然,文天祥的忠誠,不單單體現在詩裡,更重要的是他的行為。
【文天祥,原名雲孫,字宋瑞。
1236年,出生於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
據史料記載,文雲孫是非常帥的。
那是玉樹臨風,儀表堂堂。
小時候看見歐陽修,楊邦乂等人的畫像,覺得他們的諡號都有一個“忠”字,也想成為他們當中一員。
1255年,二十歲的文雲孫就讀白鷺洲書院,跟著歐陽守道學習。
1256年,二十一歲的文雲孫參加科舉。
洋洋灑灑一萬字的策對,直接讓宋理宗亞麻呆住了。
宋理宗看完之後覺得是個人才,提拔他為進士第一。
就連當時的考官王應麟都表示,這是個赤膽忠心的大才。
當了狀元的文雲孫便改名叫文天祥了,字也改成了宋瑞。
中舉之後不久,父親去世了,於是中舉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守喪。】
天幕下的人看也是非常感嘆。
這才剛剛中舉,老爹還沒享受就沒了。
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1259年,蒙古軍分三路攻擊南宋,宦官董宋臣提議遷都,朝廷竟然無人敢出聲反駁。
唯有文天祥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振人心。
建議沒被採納,於是跑路回家了。
後來又升官到了刑部侍郎。
又來又被罷免。
兜兜轉轉,在升官和罷免之間反覆橫跳。
1275年,長江上游告急,宋廷號召天下兵馬勤王。
文天祥聚集兵眾萬人,趕赴臨安。
明知以卵擊石,卻依然前往,希望以自己的以身殉國來激起天下義士反抗的決心。
只是到達了臨安之後,大臣們卻都已議和為主。
文天祥的一系列戰略意見,最終都石沉大海。
1276年,朝廷更是直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