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王陽明(1 / 2)

嘶!此子竟恐怖如斯?

十幾歲的年紀,就立志當聖人?

不得不說,古人都被他的志向給震驚了。

無數的人心說這不就是吹牛逼的嗎?

但你還真別說,人家吹的牛逼最後實現了。

【1481年,王守仁的父親王華中了狀元,進入翰林院。

王守仁跟隨著祖父王倫前往京城投奔父親。

經過鎮江金山寺的時候,王倫和幾個好友一塊兒喝酒。

到了興頭上,想要作詩一首,卻怎麼也想不出來。

而當時才不過十歲出頭的王守仁提筆寫下一首《詠金山》。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此詩一出,更是讓天幕下的無數人感嘆。

如果說之前的那首詩蘊含了哲理,那這首詩就是純粹的山水意境。

氣勢之大,意境之美,算得上是難得的佳作了。

更不要說,這佳作竟然出自一個十歲孩童的口中。

那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才氣,已經引得古人們對他產生了無限遐想。

【十五歲,王守仁聽說有人起義,於是向皇帝上書獻策,被父親斥為狂妄。

同年,他遊歷居庸關和山海關,見證了塞外的風景。

那時的他,就已經有了經略四方的志向。

1488年,王守仁十七歲,他到南昌和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

可就在結婚的當天,大家卻都找不到他了。

遠在在婚禮的前一天,王守仁出門去溜達,碰到了一個道人。

王守仁向道士請教,道士教給他養生術。

王守仁練習了一個通宵,直接把結婚這事兒給忘了。

直接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來。】

天幕下的人看到這裡都有些無語了。

這人生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你小子是真不把這洞房花燭也當一回事兒啊。

【好在岳父和妻子並未因為這件事怪罪於他,還是和他補上了拜堂儀式。

1589年,在南昌居住了不久的王守仁帶著妻子返回餘姚。

路過廣信的時候,王守仁去拜訪婁諒。

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的學說。

之後,他熟讀朱熹的著作,開始思考格物致知。

為了實踐格物致知,他後來甚至“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結果啥都沒發現。

之後,他對格物的學說產生了懷疑。

1492年,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中舉。

然而,之後考取進士卻未中。

二十五歲的時候,他再次參加科舉,還是沒中。

而王守仁面對挫折,和別人表現出來的態度也都不同。

他說:“世人都以考不中狀元為恥,而我卻以考不中狀元而感到懊惱為恥。”

這時候的王守仁,雖然還沒有龍場悟道,但已經展現出了非凡的心性。】

黃巢:請開啟麥克風交流。

【王守仁並未計較這些,而是繼續堅持自己的道路。

1499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考試出色,中二甲進士,順利進入了工部任職。

王守仁在會稽山陽明洞築室講學,自號陽明子,這也是王守仁王陽明稱呼的由來。

1506年,宦官劉瑾擅政。

王守仁上書論救觸怒劉瑾,受了四十杖之後被貶到了貴州龍場。

父親王華也被趕出了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中途,劉瑾擅更是派人追殺王守仁,他偽裝跳水自盡躲過一劫。

後來,他來到了貴州龍場。

那時的龍場,算是沒有開化的地區。

王守仁在這裡教導開花當地人,深受民眾愛戴。

不僅如此,經歷了人生起伏的王守仁,開始思考冥想。

他結合自己這麼多年的遭遇,日夜反省。

有一天晚上,王守仁忽然頓悟了。

他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史稱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天幕下的古人看著這八個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