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說到孔明用計智激周瑜,終於使他說出了欲與曹操一決雌雄的決心,並邀孔明留在江東幫助出謀劃策,孔明當即答應。
第二天,孫權召集帳下文武,商議如何對付曹操的事,他坐在主座上對眾官說道,“眾位謀臣,各位將軍!今日曹操百萬大軍壓境,事關我東吳之存亡,請眾位各持己見,為我江東謀一線生機,我孫權在此拜託大家了”,說完,他站起身來,面朝眾人一拱手,表示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
當下一眾文臣武將都沒有及時開口答應,他們正等著一人出現。正在眾人左顧右盼之時,只見一人排眾而出,眾人一看,只見來人怎生打扮?
身長八尺有餘,身穿一襲素白錦袍,上繡著團花朵朵。腰束玄色寬頻,佩玉晶瑩。左手按劍,劍鞘鑲金,外罩一身灰暗色的朝服,顯得是那樣的英氣逼人。
他身姿挺拔如松,面容白晢如玉,兩道英雄劍眉斜插入鬢,雙目炯炯有神,嘴角掛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正是那江東的白玉柱,駕海的紫金梁。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只見他氣宇軒昂,從容不迫地對孫權一拱手說道“請問主公,可否集眾人商議過,他們意見如何?孫權對他說,已與眾人議過,以首座張昭為首的文臣謀士主張納款於曹操,周瑜面對張昭等文臣,請問子布先生主降之意?張昭等人當然說了他們主降的理由。
周瑜說,“這就是你們的愚儒之見了,江東至孫堅將軍開國到現在,算以歷三世,不能一旦廢棄”,孫權說那公瑾有何良方可解此厄。
周瑜對孫權說道“曹操雖託名漢相,實乃漢賊。主公你以神武雄才,繼父兄基業,據有江東,現在兵精糧足,正是橫行天下為國家除殘去暴之時,奈何談降賊?而曹操南來,多犯兵家之忌,一是北方尚未平定,有韓遂,馬騰為其後患,如果南征的時間過長,他會擔心變故;二是北軍不熟悉水戰,曹操舍鞍馬來仗舟揖與我們爭衡;三是隆冬盛寒,馬無蒿草可用;四是驅中原士卒遠涉江湖導致水土不服,多生疾病,他有此四忌,兵馬雖多也難以成事,將軍破他正在這時,瑜願統率幾萬人馬進屯夏口,與將軍破他”。
孫權曰“老賊欲廢漢久矣,所以還沒有行動,是因為我二袁,呂布,劉表與孤,但是他們都被滅了,只有孤尚在,孤家與他勢不兩立!卿言伐曹操正合孤意,卿真是上天恩賜與孤的賢才。
瑜曰“臣願意為將軍與曹操決一死戰,但是將軍狐疑不定。孫權當即拔出寶劍將長案斬去一角,對眾文武下令道“如今不是商量戰和的時候了,現在大眾須全力備戰,哪個再張口閉口的談降,就與此案相同”。說畢,便將寶劍賜與周瑜。並當眾下令封周瑜為江東六郡的大都督,提調江東一應軍馬,如有誰不聽調遣,即為此劍誅之,不必報孤知曉。
又令老將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輔佐周瑜調兵。又封張昭為總提調官,從今日起負責調動江東六郡八十餘縣的一應錢糧,為大軍的後勤作好保障,勿使三軍糧草欠缺。張昭也表示竭力配合,讓周都督無後顧之憂,全心全力應付曹操。
當下周瑜接劍在手,他對眾官說道,主公令我率兵破曹,請眾文武明早來江畔行營聽點。如有違逆者按七禁令,五十四斬施行。言罷,拜辭了孫權,起身岀府,眾文武也無言而散。
周瑜回到住處,便請孔明商量,他對諸葛亮說道今天在大堂之上,主公已經決定破曹,現在請先生幫助出謀劃策,以破曹操。孔明卻說,孫權尚有狐疑,不可以決策。瑜曰:“何為心不穩”?孔明說孫權還在擔心曹操兵多將廣,恐怕難以抵敵,你必須在此方面下點功夫,打消他的疑慮方可成事。
周瑜去見了孫權,提說此事,果然孫權還是擔心曹操勢大,怕自己寡不敵眾,連累江東父老遭殃,周瑜微笑對他說,我是擔心主公有疑慮,才來將打聽到曹年多寡的情況告訴於你。
曹操詐稱百萬乃是大話欺人。其時他的中原之兵不過十五六萬,且早已疲憊不堪,所收袁紹的殘兵敗將不過七八萬,也並不是真的歸附於他,只是大勢所趨而已,得荊襄之兵也才三四萬人,都還沒有整合在一起,還算是烏合之眾,多而無用,我只要五六萬人,就能擋住於他,請主公不要以此為慮。
孫權也真是好糊弄的人,一聽周瑜這樣說,他自然信以為真,當場表示再無疑意,並讓周瑜帶兵先行,自己徵調兵馬以作後隊,誓與曹操一決生死。不過周瑜經事一事,他知道孔明遠勝於自己,心下很是妒忌,在魯肅的勸說下,他先令諸葛瑾去勸說孔明歸順東吳。一面點韓當,黃蓋為先鋒,領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