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隆中奇謀
東漢末年烽火亂,群雄逐鹿中原。皇叔求賢訪俊傑,隆中臥龍岀,奇謀定坤乾。
一為三分奇妙略,荊襄巴蜀相連。聯吳抗曹譜新篇,幹秋功過後,青史永留傳。
皓月當空歌一曲,人生幾度春秋,明君知己笑封侯,隆中雲雨雪,天下韜良謀。
羽扇綸巾牆櫓發,角聲驚起沙鷗。應從世間看吳鉤,章回三國志,影入仲宣樓。
上文說到孔明問劉備為什麼寧棄美玉而尋頑石。書接上文,當下劉備說道“大丈夫抱經世之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之愚魯,望不吝賜教”!
孔明曰“若如此,敢聞將軍之志。先主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然智淺乏術,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亮答日“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為天時,亦仰人謀也。今操已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以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則可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居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非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此成帝業。劉璋懦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即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若能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揮荊襄之師岀宛、洛,將軍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豈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也。此是亮為將軍所謀,惟將軍圖之。
言吧又叫童子取一幅圖懸掛中堂,他手指益州五十四郡縣,對玄德曰:“將軍讓曹操北佔天時,孫權坐取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佔荊襄為家,再取西川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相機可圖中原”
這時張飛與徐庶上前看了地圖,張飛用手指往圖上一劃,對孔明說:“諸葛先生,你的謀劃很是精闢,不過老張也有一點看法,請你也參考參考,整體上的與俺相同,但下面我有一點不明之處,還望先生賜教”。
孔明曰:“張將軍有何妙語,請試言”。飛曰“東和孫權,我也想過我們拿什麼可以去和孫權,即使我的佔有整個荊襄,孫權今天索取這個州,明天索取那個縣,難道我們都要滿足他的要求嗎?所以俺老張認為不妥;大哥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進可攻,退也沒有問題。但是一上將揮師出宛、洛,這點也有問題,當前方戰事膠著之時,曹操忽然許與孫權重利,讓他偷襲荊州,那一上將前後被擊,輕則功敗垂成,重則全軍覆沒,而荊州的防備,除了正常的防禦之外,大不了是沿江修築烽火臺,一旦有變,便令人舉火”。
“但是,假如東吳把兵士藏於船中,扮成商旅渡江,對守烽火臺計程車兵給一點小利,說風大暫時停靠,等江上風平浪靜時再走,假使我是守烽火臺計程車兵我都會答應,但是敵兵在半夜三更之時發動襲擊,先擒拿了守峰火臺計程車兵,控制了沿江峰火臺,然後大舉渡江,那時會出現什麼反應”?
孔明只提到如何東和孫權,張飛卻提岀站在東吳覺度上偷襲荊州,這岀乎臥龍先生的意外,他也當即沉思起來。
張飛接著說:“千里分兵乃兵家大忌,若真如此的話,荊襄危矣,那時北軍南下,吳軍西指,據白帝城而圖川,後果會不堪設想。聽說周郎與魯肅都向孫權提出如何收取江南,然後據江防守,劃江而治,孫仲謀也蠢蠢欲動。
“那張將軍你看,該怎麼樣解局”?孔明反問道。張飛說“我們的勢力遠不及孫曹。所以我們不能和孫吳結怨,但是也不能輕信於他,必須改和為防,古語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只有防字在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然後再揮兵渡瀘,收取西戎,略定夷越,平定交州而東,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來做支撐,那樣才是真正的三足鼎立,說完,他向孔明一拜在地,“請孔明先生可憐天下黎民之苦,大展宏圖,助我兄弟一臂之力,還天下一個太平”。
孔明眉間輕蹙,目光在先主與張飛身上打轉,心中幾番權衡。腦中也在打量,要不答應岀山吧,沒有第二人能這樣禮遇自己了,劉備已經三顧茅廬了,再不答應,就是枉費平生所學,甘老於泉下了。若是答應岀山,平生謀劃的宏圖遇到了最現實的挑戰,而針對自己謀劃的人是開國元老,相當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