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重重地點了點頭,他拿起茶杯,向王秀才一舉,“以茶代酒,敬你!也敬我們即將開始的求學之旅。”
兩人相視一笑,茶杯輕碰,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王秀才說在學問的道路上並肩前行,其實張玉是不認同的。
對方是秀才,而他對於古代的學問是一無所知,怎敢說並肩前行。
秀才,在這個時代,是學問與身份的象徵,是經過層層篩選、嚴格考核才能獲得的榮譽。而自己,不過是個對古代學問尚處懵懂階段的初學者,怎敢妄言與王秀才並肩前行?
臨近午時,王秀才起身要去做飯,張玉跟在一旁,說一起。
王秀才嘴角含笑,欣然應允。家裡只有他和夫人還有女兒,也沒有其他人陪張兄說話,還不如一起做做飯。
對彼此多一些瞭解。
張玉做飯是沒有二賴子好吃,但也不賴。
但做飯不賴的張玉被安排了燒火的任務,他安坐於小巧的板凳上,一絲不苟的添柴加薪,火光映照著他專注的臉龐。
王秀才則熟練地處理著新鮮的魚與肉,動作嫻熟,顯然是個常進廚房之人。
他掌勺烹飪的模樣,與人們常說的“君子遠庖廚”大相徑庭,這份反差讓張玉對王秀才的敬佩之情又添了幾分。
廚房裡,爐火旺盛,飯菜香四溢。
張玉望著王秀才忙碌的身影,心中暗自感慨,真正的君子,不僅在於學識淵博,更在於能屈能伸,樂於生活,王秀才便是這樣的人。
看他做飯多熟練,什麼古代男人不進廚房,都是騙人的。
張玉想著自家的情況,三位好大兒好像就沒有經過廚房,大部分都是二賴子做飯。
額,二賴子也是個男人,他對於做飯這點,並沒有表示出什麼不願,反而每次都是樂呵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