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古青拿起帕子,掩著面輕笑了幾聲,這才開口道。
“自然不是,我們只是來湊個熱鬧罷了。真正的評判之人,我猜此刻正坐在對面的小樓裡。”
珍娘順著孟古青所指的方向看去,對面半山腰的位置果然有一座精緻的二層小樓。
只是因為有樹木遮擋,看不真切裡面是否有人。
珍娘一臉迷糊的回了座位,就聽前面草地上,一個小廝大聲道。
“時間到,請諸位停筆!”
趁著小廝收集詩文紙張之時,曲媛小聲跟珍娘介紹在場的眾人。
曲媛作為吏部尚書之女,又是蕭元清的閨中密友,來公主府參加過許多次詩會了,對大部分才子都很是熟悉。
珍娘聽了她的介紹,才知曉原來場上一半是貴族世家子弟,另有一半則是寒門學子。
其中兩人據說名氣不小,一個是孟古青的哥哥,國子監祭酒孟懷遠之子,孟行。
孟行滿腹經綸,才不過二十二歲,就已經考中了舉人。
另一位乃是汾陽王的弟弟,寧雲。
寧雲文采斐然,剛剛弱冠之年,就已經出了好幾本詩集。
他的詩集,不僅讀書人和閨閣女子爭相搶購,據說,就連世家大儒都頗為讚許。
如今孟行和寧雲同場比賽,不知誰更勝一籌。
為以示公正,收上來的詩文都被重新謄寫之後,才送到在場貴女的手中。
貴女們收到詩文,都在認真的翻看。
珍娘卻注意到,原本跟在蕭元清身邊的丫鬟,正捧著一疊謄寫下來的詩文紙,往對面的小樓而去。
看來孟古青猜的沒錯,真正的評判之人正在小樓裡。
半山腰的雕花小樓裡,此時正坐著兩位老者和一個年輕的公子。
那年輕公子一邊品茶一邊扇著扇子,很是愜意的模樣。
此人,正是汾陽王寧昭!
坐在寧昭對面的兩位老者,一人清瘦,一人微胖。
那清瘦的老者,氣質尤為清雋,他便是國子監祭酒——孟懷仁。
而他身邊的微胖老者也是當世大儒,此人正是白鹿書院的院長——孔淵。
此時蕭元清的丫鬟已經將詩文都送了過來,三人拿起紙張細看起來。
片刻後,孔淵的讚歎聲傳來。
“這首詩倒是寫的極為風雅,若老夫猜的沒錯的話,這應該是王爺的弟弟所寫。”
說著將手中的紙張遞給寧昭,寧昭漫不經心的接過來掃了一眼,有些嫌棄道。
“寧雲的詩還是浮躁了些。”
說著,便將紙張交給了孟懷仁。
孟懷仁早就好奇了,立刻拿起來細看,而後較為中肯的點評道。
“文采出眾,但欠缺一點感情。”
孔淵笑著接話,“寧小公子才剛弱冠之年,能寫出這樣的詩文已經算是難能可貴了。”
說完,看了寧昭一眼。
寧昭並沒有表態,而是拿起另外兩份文章遞到二人手中。
“本王倒覺得這兩篇文章寫的更好一些,二位不妨看看。”
聽寧昭這麼說,孟懷仁忍不住湊到孔淵身邊,兩人細看起來。
片刻後,孟懷仁撫著鬍鬚感慨道。
“一篇重在平實、一篇重在意蘊,這麼短的時間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實屬不易,也不知分別是哪家公子所做?”
孔淵也是連連讚歎,“看來,今日的詩會怕是又有人要一鳴驚人了!”
廊簷下的貴女們,此時已經開始投票了。
投票規則是,每個人最多投三票,在喜歡的詩文下用紅色的墨水打一個圓圈,便代表一票。
珍娘見大家紛紛動起手來,她也從幾十份詩文裡,挑了兩篇她能理解的詩文打了圈。
很快投票結束,貴女們手上的詩文稿紙都被收了回去,大約過了一刻鐘的時間,便有了結果。
重陽拿著投票結果來到眾人面前宣佈,“今日的票數最高的三位公子和票數分別如下。”
“寧雲公子,得十七票。”
“孟行公子,得二十票。”
“寒澈公子,得二十二票。”
“譁……”
這得票結果可以說是意料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的是,寧雲和孟行果然進入了前三甲。
意外的是,票數最高的人,竟然是一個從未聽過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