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七年七月中旬,離鹽田製鹽也有兩個半月。
張家屯每月製鹽1500餘石,每石鹽可賣出3錢銀子。張家屯每月賣鹽獲得碎銀450兩,分給鹽戶270兩,結餘也就180兩。
張家屯兩個總旗每月花銷一百多兩銀子,雜七雜八算下去還能結餘幾十兩,也算是有一個好的開始。
現在整個張家屯對王成是自上而下的感激,對王成自然是言聽計從。
張家屯眾人對王成的熱情、信任,這也讓王成倍感溫暖,同時也感覺身上多了副擔子。
既然上天讓他來到這裡,又讓他遇到這些人救了他,冥冥中的天意。他該讓這些人過上好的生活,他也應該改變這些人的命運。
或許他改變不了這個世界,王成還是有信心改變他身邊的人,讓自己身邊的人好起來。
以張家屯現在的實力別說是整個大明瞭,就是瓊州任何一支勢力,都可以將張家屯滅掉。
瓊州勢力最大的當屬明軍屯兵。瓊州屯兵在萬曆時期,是狙擊倭寇的前沿陣地。在抗擊倭寇時期,曾獲得萬曆帝的親自褒獎。屯兵也多次鎮壓當地叛亂,客觀的說維護了瓊州的穩定。
瓊州共駐紮了1衛11所,,與廣東行省形成犄角之勢。
黎人是瓊州府最多的土著,也是瓊州最不穩定的因素所在,時常發生叛亂。百餘年的同化,使得黎人又分為生黎和熟黎。
接受官府統治的黎人,被官府劃定為熟黎。在瓊州五指山的深山中,不接受官府統治的就是生黎,每次也都是瓊州爆發叛亂的中心點。
為了牽制黎人,大明採用了以夷制夷的方略。從廣西行省遷入了大量的苗人,幾十年的發展苗人也是自成一體。
唐朝時期瓊州也是犯人的流放地,也有許多人遷入瓊州。
宋朝南宋末年,廣州行省、福建行省也有大批移民遷入瓊州。崖山海戰失敗後,南宋滅亡,這批遺民很多逃至瓊州。
此後經歷元朝、明朝、持續有規模的閩南人入瓊州,最終閩南人成為瓊州人口最多的群體。
瓊州也是沿海海盜的中轉站,時常有海盜偷入瓊州,瓊州也逐漸的成為海盜的庇護所。
不斷有移民的遷入,本該使瓊州人口增長。只是紛雜的勢力使得瓊州府內戰亂不斷,導致瓊州人口不增反降。
明洪武年間統計瓊州有六萬餘戶,到萬曆年間普查人口只有五萬餘戶。
張家屯這個百戶所,方圓十幾裡也無人煙。就是最弱的海盜盯上張家屯,也不是可以應對的。要是有人打張家屯的主意,恐怕張家屯會遭滅頂之災。
在分析整個瓊州情況後,張家屯要有所發展是難上加難。前些天王成讓劉放以百戶身份,去瓊州拜見知府、兵備道,希望可以讓張家屯有更大的空間。
這也是害怕胡毅報復的無奈之舉,也是有意結交上層關係。還有就是私自產鹽不能拿到檯面上說,對於上官還是要打點一番。
“上位,可算找到你了!”虎子小跑到王成面前道。
對於王成稱官職又不合適,“上位”這個稱呼再合適不過,也得到了所有的認可。
“虎子有事?”王成不解道。
“劉百戶回來了。”虎子道。
待王成到達百戶所,見劉放身邊還有三位穿著百戶官服的武官。
見王成到來,劉放指著滿臉鬍子,看的很是粗獷人道:“這位是王松王百戶。”
接著又指著一位刀疤臉獨眼的介紹道:“這位是胡博胡百戶。”
又指著一位稍微年輕的百戶道:“這位是徐盛徐百戶。”
王成聽著劉放的介紹,與三人一一見禮。劉放介紹完以後,王成也自我介紹道:“在下王成。”
這一路聽著劉放對王成的誇讚,王松對王成心生好奇。哪曾想王成是個半大的孩子,看的很是普通,對王成有了輕視之心:“原來是個半大的娃娃!沒有老劉說的那麼神乎其神吧!”王松也是自顧自的找個位子坐下。
“我和這幾位兄弟都是死人堆的爬出來的,大家都是自己人。”劉放不再言語把王成讓到主座,劉放也用行動證明了一切。
見劉放這一舉動其他三個百戶對視一眼,雖說三人都以猜到王成在張家屯的地位,但能讓劉放信服的幾人還是略微吃驚。
兩世為人王成哪不知劉放有意抬高自己,也不再做作直言道:“劉大哥,這次出行可否順利。”
“這次很是順利,除了又換回一批糧食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