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趙敏沒有明說,這是忽必烈因思漢飛的死而故意的。
如今倒好,大明連出兵遼金兩國的事兒都省了。
甚至還為兩國節省了大量的兵力,用於宋元兩國的戰場上。
忽必烈的一個賭氣,直接讓大元和大宋承擔起來兩國的軍事主力。
理性上忽必烈是感情用事,輸給了明皇了。
趙佶對忽必烈都不滿了。
覺得忽必烈也沒有想象中的理智,也是個二桿子。
在面對國事上,不能感情用事,偏偏忽必烈幹了。
氣得趙佶直罵娘。
現在大宋的壓力極大,士大夫已經開始惦記上趙佶偷偷訓練出來的三十萬御林軍。
可惜到現在為止,趙佶都沒有鬆口。
這支三十御林軍可是趙佶砸鍋賣鐵訓練出來的,更是他的心頭肉。
怎麼可能現在就拿出來,除非遇到了滅國危機,否則趙佶打死也不會同意。
這一次大宋的軍事統帥是岳飛,可見趙佶也是用心了。
一直以來,岳飛都遭到打壓,實在是岳飛的軍事能力過於出色。
並且岳飛還是神通境強者,是個武道天才。
手握百萬大軍, 一直是趙佶的心頭病。
扶持岳飛,是為了打壓楊家軍,如今岳家軍也強大起來,更甚楊家軍。
趙佶只能維持一個平衡。
目前岳飛是統帥,主攻金國,楊家軍是楊老令公主攻遼國。
大宋如果不是文人天下,只怕大宋的軍力不會輸給大元。
士大夫為了壓制大宋軍將,竟然對遼金割地、納貢和求和。
大宋的逼臉都被士大夫丟盡,但士大夫卻高唱大宋的仁義和和平。
文人的不要臉,在大宋國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朱由校看到大元和大宋兩國發兵遼金兩國,不由感慨道:
“太可惜了,大宋士大夫人要是不壓制武將,大宋一定是個地區霸主。”
海瑞鄙視道:“做大宋的將軍憋屈啊……”
海瑞鄙視得到了所有武將的附和。
大明本來也已經走了大宋的文人統兵的路子。
不過朱由校的出世,直接扭轉了這個不利局面。
如今大明文武分治,各司其職。
文官不干預武官,武官不干預文官。
走的是軍人不幹政,文人不干預軍務的原則。
這已經寫進了大明憲法裡面,列為不可動搖的國策。
算是另類的大明祖訓。
只是朱由校還活著,所以才沒有這樣稱呼。
于謙笑道:“是啊,國策要有長遠的利益,短視都會導致國家厄難。”
他是深有體會的人,如今也非常珍惜自己這個兵部尚書的位置。
雖然沒有進內閣,但他已經屬於軍方體系,不再屬於文官體系。
即便是文官,那也是文職軍人。
早已脫離文官集團。
朱由校霸氣地說道:“不管他們怎麼打,反正我大明的利益不容侵犯,不服就打。”
大明是低調,不等於大明願意吃虧和妥協
“大周從來沒有過問我們這些靈氣稀薄的州,這是地域歧視。” 朱由校是真的有看不懂大周。
大周明明與大隋接壤,卻從未與大隋來往。
如同冰雪裡的寒梅,只能孤芳自賞。
其大周天子又是朱由校認識的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他不知道大周的戰略是什麼,也沒有對外擴張。
這也是大隋為何打的天翻地覆也不擔心大周出兵的原因。
實在是千年來,武瞾與李氏爭奪唐州統治權勝利後,便保持了低調風。
從未對外發動過任何戰爭,也從未對大隋有過任何摩擦。
大隋在奪取天下後,第一個就與大周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其後兩國便處於和平狀態。
至今為止仍舊和平。
大周唯一的威脅來自北方的突厥人及其他異族。
主要精力也是在北方。
定州與大周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同樣沒有對唐州有任何覬覦。
詭異的平衡狀態,讓朱由校至今都沒有看懂。
隱藏太深,對大周,大明是一片空白。
大隋和大宋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一直延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