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生產力的作用(1 / 2)

“很好!”

王潛一臉讚賞的看向劉宏,繼而問道:“那你來說一說,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什麼樣的?”

“這個嘛……”

劉宏沉吟片刻,然後說道:“老師,學生以為,當時的人們,都尊一個“禮”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緊守各種禮節,包括戰爭也是一樣。”

“所以,當時的戰爭,也全都以“約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的方式來進行。”

王潛點點頭,“嗯”了一聲,然後說道:“說的不錯,因為周禮的存在,讓當時的人們,對禮的追求高過了一切。

《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見楚子,必下,免冑而趨風。

在晉楚相爭之際,晉國大將郤至在戰鬥中,曾三次遇到楚共王,每次相遇之時,他都會立馬摘下頭盔然後站到一旁,表示對楚王的尊敬。”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在血腥的戰爭當中,人們奉行的依舊是光明正大、講究承諾等貴族精神。”

說起這些,王潛的內心深處,也不禁有了一絲觸動。

在他看來,春秋時期的貴族精神,與中世紀歐洲奉行的“騎士精神”其實並沒什麼區別,同樣將不傷害俘虜、不攻擊老弱婦孺等要求,作為人們的行事準則。

但可悲的是,後世的太多人,一面嘲諷宋襄公愚蠢,卻又一面大肆鼓吹歐洲的“騎士精神”。

說句不客氣的話,後世的中國人,大多已經很難理解老祖宗們的內心世界,只憑自己那一點片面淺薄的認知,就隨意對某個人或事大肆抨擊、甚至是出言嘲諷。

真真是讓人感到無奈又可悲!

呼……

長出了一口氣之後,王潛也不再去想那些無關的東西,轉而看向眾人說道:

“但到了東周的時候,各國之間的戰爭,也全都變成了弱肉強食,各種計謀層出不窮。

所謂的貴族精神,也被人們不約而同的丟棄到了一旁。”

“這種情況,在戰國時期,變得更加明顯,戰爭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擊敗對方,而是演化成了消滅對方的國家、掠奪對方的人口。”

“從越國吞併吳國之後,列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一直到秦滅六國之後,方才止歇……”

王潛頓了頓,然後看向眾人:“你們誰來說一說,導致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王潛話音剛落,劉宏與曹操二人,同時開口回道:“是鐵器!!”

兩個小傢伙見狀,不約而同的瞪了對方一眼,然後齊刷刷的扭頭看向王潛,目光中滿是對錶揚和認可的期待。

“嗯,回答正確,導致這些變化的根本原因,的確是鐵器的出現。”

王潛笑著肯定了二人的回答,繼續說道:

“青銅器雖然比石器、木器方便好用,但造價造價昂貴,且多用於禮器和武器,很少能夠用在農具上,也就使得糧食產量很低。”

“但鐵器就不同了,因為造價便宜,冶煉起來也更加方便,於是人們便開始將鐵器用於農業生產。”

“相比於木器,鐵器能夠更加輕鬆的對土地進行翻耕,進而使得越來越多的荒地得以開墾,糧食的產量也隨之增加。”

“糧食多了,人口也隨之增加,人口增加,對於土地的需求也就更多。”

“你們也都知道,春秋初期,各個諸侯國並不是連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國與國之間是沒有邊界的……”

說著王潛拿起一塊木板,然後用一根燒黑的木棍,在木板上點出了一些黑點,每個點之間都留有大片的空白。

“你們看,這些點,便是春秋初期的諸侯國,點與點之間的空白,則是大片的荒野。”

“當時的一些遊牧民族,便是生活在這些荒野之中,這就是所謂的“華夷雜處”,也就是史書中提及到的“國人”與“野人”的區別。”

“正是因為這種情況,使得各個諸侯國之間,並無任何土地、資源、人口方面的利益衝突。”

“沒有了利益衝突,矛盾自然也就無從談起,打仗無非就是為了爭個誰當老大而已,沒必要趕盡殺絕。”

“這也是為什麼,春秋前期的人們都能奉行貴族精神的主要原因。”

“但鐵器的出現,卻打破了這一格局。”

“在鐵器的加持下,大片大片的荒地被開發了出來。

經過了幾百年的不斷發展,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國土,也漸漸的連線到了一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