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老人的家中。
地排車雖然很實用,但它也有自己的煩惱呢。
因為地排車是靠人力拉的,所以如果要拉很重的東西,拉車的人就會非常累。就像小朋友們搬很重的玩具箱一樣,沒走多遠就氣喘吁吁了。大力叔有一次拉了一大車的石頭去修房子,走了一段路就累得滿頭大汗、腰痠背痛。
而且,地排車的鐵輪在不平整的路面上行駛時,會顛簸得很厲害。這不僅會讓拉車的人更吃力,還可能會使車上的東西掉下來。就像小朋友們坐顛簸的馬車一樣,感覺很不舒服。
另外,地排車在下雨天的時候很不方便。因為地面溼滑,鐵輪容易打滑,拉車的人很難控制方向,而且車身也容易被雨水淋溼,導致木板受潮腐爛。
小鎮上有個聰明的小男孩叫小輪匠。他看到地排車的這些問題,就想辦法來改進它。
他發現拉車累的問題,於是他在車身上安裝了一個簡易的助力裝置。這個裝置是由幾個小齒輪和一個槓桿組成的。當拉車人用力拉的時候,槓桿帶動小齒輪,小齒輪可以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這樣拉車人就不會那麼累了。
對於鐵輪顛簸的問題,小輪匠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在鐵輪的外側套上了一層厚厚的橡膠圈。橡膠圈有彈性,可以減少顛簸。就像小朋友們穿了有氣墊的鞋子,走在坑窪的路上也不會覺得太難受。
針對下雨天的問題,小輪匠給地排車做了一個遮雨篷。這個遮雨篷是用防水的帆布做的,可以把整個車身都遮住。他還在鐵輪上安裝了防滑的鐵鏈,這樣即使在雨天,地排車也能正常行駛了。
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做一個簡易的地排車呀?這可有趣了呢,不過一定要有大人在旁邊指導哦。
首先,我們要找一個長方形的紙盒,這個紙盒將作為地排車的車身。
然後,找兩個圓形的瓶蓋或者紙盤,這就是地排車的輪子。用小竹籤或者牙籤把輪子和車身連線起來,就像真正的車軸一樣。
接著,用兩根小木棒做地排車前面的木杆。在車身前面開兩個小孔,把木杆的一端插進去。
再用一根小繩子系在木杆的前端,這就是拉車的繩子啦。
最後,用彩紙或者顏料給地排車裝飾一下。可以給車身畫上漂亮的圖案,給輪子塗上顏色。這樣,一個簡易的地排車就做好了。小朋友們可以用這個地排車來玩過家家的遊戲呢。
在沒有地排車之前,人們常用的傳統交通工具是扁擔和揹簍。
扁擔是一根長長的木棍,兩邊掛著籮筐或者袋子,可以用來挑東西。扁擔雖然簡單輕便,但是能承載的東西比較少,而且長時間挑東西會讓肩膀很疼。
揹簍是用竹子或者藤條編制而成的,可以背在背上裝東西。揹簍的容量也不大,而且背的東西多了會很重,讓人行動不便。
而地排車就不一樣了。地排車可以承載很多東西,它的車身比較大,可以堆放各種形狀和大小的物品。雖然是靠人力拉,但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助力工具,拉的東西比扁擔和揹簍多得多。
不過,扁擔和揹簍也有它們的優點。扁擔和揹簍不需要太多的製作材料,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而且在一些狹窄的小路或者陡峭的山路上,地排車無法通行,扁擔和揹簍就可以發揮作用了。
地排車在小鎮的文化裡有著特殊的意義呢。
在小鎮的傳說故事裡,地排車常常被視為堅韌和勤勞的象徵。因為地排車是大力叔為了更輕鬆地搬運東西而創造的,這種透過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的態度和為了生活不辭辛勞的精神被人們所稱讚。
在一些傳統節日的慶典上,地排車也會成為展示的一部分。人們會把地排車裝飾得很漂亮,比如在車身繫上綵帶,在輪子上貼上彩色的貼紙。然後,會有一些表演,像是模仿以前人們拉地排車售賣物品的場景。地排車就像一個文化的紐帶,連線著小鎮的過去和現在。
我們來學一首關於地排車的兒歌吧。
《地排車兒歌》 地排車呀地排車, 人力拉著慢慢挪。 春天運輸花和苗, 夏天載著水果多。 秋天收穫它幫忙, 冬天送暖真不錯。 手工製作樂趣足, 傳統交通要記著。 小朋友們來唱歌, 地排車事心中播。
小朋友們,學會這首兒歌就可以把地排車的故事唱給更多的人聽啦。
現在,一些古老的地排車已經不再使用了,但它們卻有了新的價值——收藏價值。
這些古老的地排車就像一個個歷史的見證者,它們身上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