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土地(1 / 2)

崇禎七年(1634年)的上半年,華夏大地依舊籠罩在明末農民起義的風雲變幻之中,起義軍主力如同靈動的潮水,悄然匯聚在四川北部和陝西南部這片廣袤而又複雜的區域。

彼時,入川的義軍大致分為兩部分,每一部分的行動軌跡都交織著勇氣、智慧與對生存的執著追求。

其中一部分,是從豫西和湖廣鄖陽地區,向著陝西興安(今安康)地區艱難挺近的起義軍。

他們一路西進,氣勢如虹,然而,明朝官軍早已在興安地區佈下了重重防線,嚴陣以待。

當起義軍抵達興安時,迎接他們的是明軍的頑強阻擊。槍炮聲震耳欲聾,刀光劍影閃爍,戰場上硝煙瀰漫,喊殺聲此起彼伏。

起義軍雖然作戰勇猛,但面對明軍的堅固防線和優勢兵力,一時難以突破。

在激烈的戰鬥中,起義軍遭受了一定的損失。

然而,他們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迅速調整戰略。

經過一番商議,他們果斷決定向南折入四川。這一決策並非偶然,四川地勢複雜,山川縱橫,有著廣闊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資源,對於起義軍來說,是一個理想的發展之地。

另一部分義軍則是從湖廣鄖陽地區出發,他們沿著長江北岸的大山區,向著四川艱難前行。

這裡的山路崎嶇難行,山巒連綿不絕,彷彿是大自然故意設定的障礙,考驗著起義軍的意志和體力。

但起義軍憑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自由的嚮往,一步步向著四川逼近。

終於,在二月二十一日,這部分義軍迎來了一場關鍵的勝利——他們成功攻克了夔州府(府城即今奉節縣)。

夔州府,地處四川的門戶,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它猶如一把鎖,牢牢鎖住了四川的東大門。一旦夔州府被攻克,四川的大門便向起義軍敞開。

起義軍對夔州府的進攻可謂是精心策劃。他們在夜色的掩護下,悄悄接近夔州府城。

城牆上的明軍哨兵發現了起義軍的蹤跡,頓時敲響了警鐘。

一時間,夔州府城內燈火通明,明軍迅速集結,準備迎戰。起義軍卻毫不畏懼,他們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有的起義軍士兵手持雲梯,奮勇攀爬城牆;有的則用攻城器械撞擊城門。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起義軍終於突破了明軍的防線,成功佔領了夔州府。

明四川當局得知夔州府被攻克的訊息後,驚恐萬分。

他們深知,一旦起義軍深入四川腹心地帶,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他們連忙調集駐軍和土司兵,企圖在起義軍尚未站穩腳跟之前,將其阻擊在川東北地區。

四川的駐軍,平日裡養尊處優,訓練鬆弛,戰鬥力並不強。但在這關鍵時刻,他們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陣。

土司兵則是來自四川各地的少數民族武裝力量,他們熟悉當地的地形和環境,作戰勇猛。然而,他們與駐軍之間缺乏有效的配合,各自為戰。

起義軍面對明軍的阻擊,毫不退縮。他們利用川東北地區複雜的地形,與明軍展開了周旋。

這裡層巒起伏,多是深山老林,地形極為複雜。

起義軍熟悉山林中的每一條小路,每一處山洞,他們在山林間穿梭自如,時而對明軍進行突然襲擊,時而又迅速隱藏起來。

然而,川東北地區雖然地形險要,但農業生產卻很不發達。

這裡土地貧瘠,氣候惡劣,糧食產量極低。

起義軍大隊人馬的到來,使得原本就緊張的糧食供應更加困難。士兵們常常忍飢挨餓,戰鬥力受到了嚴重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起義軍不得不做出新的戰略決策。

不久之後,他們分道出川。一部分起義軍選擇東返湖廣,湖廣地區是他們曾經戰鬥過的地方,那裡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或許能夠為他們提供糧食和物資的支援。

而大部分起義軍則選擇北上陝西,陝西是起義的發源地,那裡的百姓對起義軍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且陝西的地形複雜,有利於起義軍的生存和發展。

就這樣,隨著明朝重兵集結於河南、湖廣地區,起義軍的主力又像捉迷藏一樣,回到了陝西。

這一過程充滿了艱辛和挑戰,起義軍在行軍途中,面臨著明軍的圍追堵截,還要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糧食短缺的問題。

在東返湖廣的途中,起義軍遭遇了明軍的多次襲擊。

明軍企圖在起義軍返回湖廣的路上,將其一舉殲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