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新任(1 / 2)

京城,紫禁城的宮殿內,氣氛凝重。崇禎皇帝朱由檢滿臉憂慮,坐於龍椅之上,對一眾大臣說道:“澄城、宜君之亂,致使縣令身亡,地方無主,此乃心腹大患。今當速選賢能之士前往赴任,以安百姓,平亂事。眾卿家有何良策?”

吏部尚書站出,恭敬回道:“陛下,按我朝規制,新縣令之選,由吏部從有資格之人中遴選,再經內閣審議,最後由陛下定奪。然當下局士緊迫,臣以為可先從在京候任之進士中挑選,令其即刻赴任。”

崇禎皇帝坐在龍椅之上,面色凝重地看著下方跪著的吏部尚書,嚴肅地下旨道:“朕命你從眾多進士之中選拔出真正有才能之人,委以重任。”

吏部尚書恭敬地領了旨意,退下後便著手操辦此事。

然而,當訊息傳到那些進士耳中時,他們之間頓時炸開了鍋。

這些平日裡飽讀詩書、自視甚高的進士們,聚集到一起,開始交頭接耳地議論起來。

“聽說此次所派之任極為艱險,稍有不慎便會身陷囹圄啊!”一個進士憂心忡忡地說道。

另一個進士附和著點頭:“是啊,這可不是什麼好差事,弄不好連性命都難保呢!”

有的進士眉頭緊鎖,心中暗自思忖:“這等渾水,一旦踏入,怕是有去無回,我多年苦讀,難道就要葬身在那混亂之地?”

一位較為年長的進士輕聲對身旁的年輕進士說:“賢弟,你我苦讀詩書,本想在京城謀個安穩前程,這地方之事如此棘手,你可莫要衝動啊。”

年輕進士微微點頭,低聲回應:“兄臺所言極是,只是陛下旨意難違,若是被點了名,又該如何是好?”

而在另一邊,有幾個熱血的進士則在悄悄議論:“我等讀聖賢書,學的不就是治國安邦之道嗎?如今地方有難,若是能前去化解危機,說不定能成就一番大業。”

“兄臺且莫要天真,流民群情激憤,豈是那麼容易安撫的?一個不小心,便是身首異處啊。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表示不願前往赴任。

儘管吏部尚書多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這些進士們依然不為所動。

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任務卻毫無進展,吏部尚書不禁勃然大怒。

他拍案而起,指著那些進士怒斥道:“你們身為國家棟梁之才,如今皇上有令,需要爾等挺身而出之時,竟然如此貪生怕死,成何體統!”

可任憑吏部尚書如何發怒,那些進士們依舊我行我素,堅決不肯前去。

早朝之上,吏部尚書將所有前因後果向崇禎皇帝彙報。

內閣首輔聽聞,微微搖頭,進言道:“陛下,既然京城的進士們不願意去。臣聞有諸多舉人,久居地方,深知民生疾苦,其中不乏賢能之士,或可堪此任。”

崇禎皇帝微微點頭,即將發怒的脾氣才稍有好轉。

陝西籍的一位御史出列,拜倒奏道:“陛下,臣乃陝西之人,對當地舉人略有所聞。有一劉舉人,年逾六十有五,雖未得官職,然在當地頗孚眾望。常為百姓排憂解難,且頗具謀略,或能擔此重任。”

崇禎皇帝目光投去:“此劉舉人有何事蹟,卿且細細道來。”

御史回道:“陛下,臣曾聽聞,昔日其家鄉遇洪災,劉舉人親率鄉民築堤防洪,日夜操勞,救百姓於水火。又曾在當地開辦學堂,教化子弟,使民風漸淳。”

吏部尚書思索片刻,說道:“陛下,即便此劉舉人有賢名,然按制仍需其赴京參加考核,方能確定是否勝任。”

崇禎皇帝眉頭緊皺:“如今災亂,路途遙遠,若待其來京考核,恐誤大事。可否特事特辦?”

內閣首輔道:“陛下,可令陝西巡撫先對劉舉人進行考察,若屬實,再由吏部破格錄用,隨後補行考核之禮。”

崇禎皇帝點頭應允:“就依此策。速傳令陝西巡撫,令其即刻著手考察劉舉人。”

在陝西的一處宅邸中,劉舉人正在書房內讀書。管家匆匆而入,神色慌張:“老爺,老爺,外面都在傳澄城和宜君縣被流民攻破,縣令被殺之事,如今朝廷怕是要派人去收拾這爛攤子呢。”

劉舉人放下書卷,長嘆一聲:“此乃大災之年的必然結果。百姓無活路,才會鋌而走險。我雖有心報國,然年事已高,不知能否擔此大任。”

管家忙道:“老爺,您素有賢名,若能前往治理,必能救百姓於水火,成就一番大業。”

劉舉人苦笑道:“談何容易。這縣令之職,責任重大,且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