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崇禎皇帝親自批准,這年六月,漢中棧道的陰霾下,正悄然上演著一場關乎生死存亡與歷史走向的博弈。
陳奇瑜,這位身負五省軍務總督重任的明朝官員,代表政府同義軍達成了招安協議。
這份協議的誕生,看似是為動盪的局勢帶來了一絲和平的曙光,實則是暗流湧動,危機四伏。
陳奇瑜按照協議內容,開始著手安排對起義軍的處置。
他煞費苦心,精心策劃了一套看似周全的方案:按起義軍戰士數目,每一百人派一名安撫官加以監視。
這些安撫官,肩負著朝廷的使命,懷揣著對起義軍的警惕,被派往起義軍隊伍之中。
他們身著官服,佩戴著象徵權力的令牌,在起義軍的陣營裡穿梭,試圖掌控起義軍的一舉一動。
同時,負責遣返起義軍戰士原籍安置這一任務,也被陳奇瑜視為重中之重。
他幻想透過將起義軍分散回各自的家鄉,讓他們重新迴歸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軌道,從而徹底消除起義軍對明朝統治的威脅。
在他看來,只要切斷起義軍的聯絡,將他們融入到各地的民眾之中,這場令朝廷頭疼不已的農民起義便會悄然平息。
為了確保起義軍在遣返途中的生存,協議規定所過府縣由當地政府供應糧草。
當起義軍踏上行程,所經之地的府縣官員們接到命令後,雖心有不甘,但也不敢違抗。
他們在城中忙碌起來,從糧倉中調出糧食,宰殺牲畜,準備酒水,為起義軍的到來做著準備。
當起義軍抵達時,街道兩旁擺滿了食物和酒水,士兵們雖然面無表情,但也不得不按照命令,將這些物資分發給起義軍。
而檄止官軍進兵這一舉措,更是陳奇瑜為了避免衝突,順利完成招安計劃的關鍵一步。
他向各地官軍發出嚴令,禁止他們擅自對起義軍採取行動。
一時間,原本劍拔弩張的戰場,似乎突然安靜了下來。
官軍們駐紮在各自的營地,看著起義軍在眼前經過,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甘。
史料記載,當時義軍開報的受撫人數有四萬多名。
這四萬多人,組成了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的命運,似乎在這一刻被這份招安協議所左右。
當起義軍得知協議內容後,表面上表現出了順從和感激。他們收起了武器,放下了戒備,按照陳奇瑜的安排,開始整旅出棧。
於是,一幅奇特的畫面出現在漢中棧道。
起義軍與陳奇瑜的官軍,不再是戰場上的生死仇敵,而是“揖讓酣飲,易馬而乘,抵足而眠”。
起義軍士兵們,臉上露出了輕鬆的笑容,他們與官軍士兵交談、喝酒,甚至交換馬匹,同睡一處。
在官軍看來,這些起義軍已經真心歸降,他們的警惕心也逐漸放鬆。
而對於起義軍來說,這卻是他們精心策劃的一場騙局。
在與官軍的接觸中,他們巧妙地利用了這個機會,改善自己的處境。
那些無衣甲的起義軍,透過與官軍的交流和交易,得到了嶄新的鎧甲;
無弓矢的,也設法磨礪出了鋒利的武器;而那些多日不食的將士,更是在官府供應的糧草中,填飽了肚子。
他們在看似和平的表象下,暗暗積蓄著力量,等待著反擊的時機。
就在一天夜間,風雲突變。當官軍們還沉浸在招安成功的喜悅中,或是在睡夢中安然沉睡時,起義軍突然發動了行動。
他們“盡縛諸安撫官”,這些曾經在起義軍陣營中耀武揚威的安撫官,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起義軍輕易地控制。
有的被殘忍地殺害,鮮血染紅了大地;有的被割去耳朵,慘叫聲劃破夜空;
有的則遭到杖責,被打得遍體鱗傷;還有的被捆綁起來,扔在道路兩旁,任由其自生自滅。
隨後,起義軍士氣大振,迅速展開行動,攻掠寶雞、麟遊等處。他們如猛虎出山一般,衝向這些地區。
寶雞城,城牆高大堅固,但在起義軍的猛烈攻擊下,城門很快被攻破。
城中的百姓,有的驚恐地躲在家中,有的則對起義軍的到來表示歡迎。
起義軍在城中開倉放糧,救濟貧苦百姓,同時收繳官府的財物和武器,壯大自己的力量。
麟遊也未能倖免,起義軍如潮水般湧入。當地的官軍,面對突然來襲的起義軍,驚慌失措,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