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巷道施工監測中,離層監測是評估圍巖穩定性和支護效果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透過測量岩層間的相對位移(離層量),判斷巷道變形趨勢和潛在風險。以下是離層監測計算的詳細流程及關鍵方法:
---
一、離層監測的基本原理
離層指巷道圍巖中不同岩層因應力重分佈或支護失效導致的分離現象,通常透過多點位移計或離層儀進行監測。
計算目標:量化各測點位移量,分析離層深度、速率及穩定性,指導支護最佳化。
---
二、監測裝置與安裝
1 常用裝置:
- 機械式離層儀(經濟、直觀,但需人工讀數)
- 光纖光柵離層感測器(自動採集、精度高)
- 多點位移計(可監測不同深度的離層)
2 安裝步驟:
- 鑽孔:在巷道頂板或兩幫鑽孔(深度需穿透潛在離層區域,通常3~8)。
- 固定測點:在孔內不同深度設定錨固點(如1、3、5處),分別對應淺部、中部、深部岩層。
- 連線感測器:透過拉繩、鋼絲或光纖連線測點與讀數裝置。
---
三、離層量計算步驟
1 資料採集
- 記錄初始讀數(\( s_0 \)):安裝完成後立即測量各測點的基準值。
- 定期監測:按施工階段或時間間隔(如每天/每週)記錄各測點位移值(\( s_t \))。
2 位移計算
- 單點位移量:
\[
\delta s_i = s_{t,i} - s_{0,i} \ad (i=1,2,3)
\]
其中,\( i \)為測點編號,對應不同深度。
- 層間離層量:
- 相鄰層離層量:
\[
\delta d_{j} = \delta s_{j} - \delta s_{j+1} \ad (j=1,2)
\]
(例如:1與3測點間的離層量=淺部位移量-中部位移量)
- 累計離層量:
各層離層量的累加值,反映總分離程度。
3 離層速率計算
- 單位時間內的離層量變化,用於判斷變形是否趨於穩定:
\[
v = \frac{\delta d}{\delta t} \ad (\text{/d})
\]
- 臨界速率:一般經驗值為01~03/d,超過此值需預警。
---
四、關鍵引數分析與應用
1 離層深度:
- 透過多點位移資料,確定離層主要發生的岩層位置(如淺部離層或深部離層)。
- 判定方法:若某層位移顯著大於下層,則該層與下層間發生離層。
2 離層趨勢判斷:
- 穩定階段:位移速率逐漸趨近於零。
- 加速階段:速率持續增大,需緊急加固。
- 典型案例:
- 淺部離層(1~3):多由支護強度不足或施工擾動引起。
- 深部離層(>5):可能反映地質構造或地應力異常。
3 支護效果評估:
- 若離層量在支護後顯著減小且速率降低,說明支護有效。
- 若離層持續發展,需調整支護引數(如錨杆長度、預緊力)。
---
五、資料分析與報告輸出
1 資料視覺化:
- 繪製位移-時間曲線、離層深度分佈圖,直觀展示變形規律。
- 示例圖表:
![離層監測曲線示例] 2 預警閾值設定:
- 根據工程經驗或規範(如《煤礦安全規程》),設定離層量及速率的紅黃藍預警等級。
- 示例:
| 離層量() | 速率(/d) | 預警等級 | 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