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外交風雲變幻
荊州軍的內部整軍與革新運動在林小羽的堅定推動下取得了顯著成效,軍隊戰鬥力得到大幅提升。然而,在這三國亂世之中,外部的外交局勢依舊波譎雲詭,如同變幻莫測的風雲,時刻影響著荊州的命運與走向。
曹操在經歷了與荊州的多次交鋒失利後,意識到單純依靠軍事手段難以輕易擊敗荊州。於是,他開始轉變策略,試圖從外交層面入手,對荊州形成合圍之勢。曹操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東吳,與孫權重修舊好,以許以重利的方式,勸說孫權與他聯合起來共同對抗荊州。他承諾,若東吳能在荊州的東部邊境施加壓力,牽制荊州的兵力,待他從北方出兵攻克荊州後,將與東吳平分荊州的土地與財富。
孫權在接到曹操的橄欖枝後,心中猶豫不決。一方面,他深知荊州在林小羽的治理下已今非昔比,其軍事力量不容小覷,若與曹操聯合攻打荊州,必然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另一方面,他又擔心若不答應曹操的請求,一旦曹操單獨擊敗荊州後,勢力將更為強大,東吳將面臨更為嚴峻的生存壓力。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中,孫權召集了東吳的文臣武將,共同商討應對之策。
周瑜等主戰派將領極力主張與曹操聯合,他們認為這是東吳擴張勢力、奪取荊州的絕佳機會。周瑜激昂地說道:“主公,荊州之地,沃野千里,若能與曹操聯手將其拿下,我東吳便可佔據長江中下游的廣袤土地,進可攻,退可守,屆時天下三分,我東吳亦有其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
然而,魯肅等主和派大臣則持有不同的觀點。魯肅勸諫道:“主公,荊州與我東吳唇齒相依,若此時與曹操合謀攻打荊州,荊州一旦滅亡,東吳必將直接面對曹操的強大威脅。且林小羽此人頗具雄才大略,其治下荊州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軍隊兵強馬壯,並非輕易可破之敵。我們不如繼續維持與荊州的聯盟關係,保持三足鼎立之勢,方為東吳長久之計。”
孫權在聽完眾人的意見後,陷入了沉思。他深知這一決策關係到東吳的生死存亡,必須謹慎權衡利弊。
與此同時,曹操也沒有忽視西涼馬騰的存在。他擔心在攻打荊州時,馬騰會從西部出兵,襲擊他的後方。於是,曹操施展離間計,在馬騰與韓遂之間製造矛盾。他暗中派人散佈謠言,說韓遂意圖背叛馬騰,與曹操勾結,謀取西涼之地。馬騰生性多疑,在聽到這些謠言後,對韓遂產生了猜忌之心。兩人之間的關係逐漸出現裂痕,西涼內部陷入了混亂與不安。
林小羽敏銳地察覺到了外交局勢的微妙變化。他深知,若想在這複雜的外交困境中破局,必須主動出擊,採取靈活多變的外交策略。於是,他決定派遣諸葛亮再次出使東吳,試圖說服孫權堅定與荊州的聯盟關係,共同抵禦曹操的威脅。
諸葛亮乘船東下,抵達東吳後,求見孫權。孫權在議事廳接見了他。諸葛亮深知此次出使任務艱鉅,他必須以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打動孫權,化解東吳與曹操聯合的危機。
諸葛亮恭敬地行禮後,開門見山地說道:“吳王,如今曹操妄圖離間東吳與荊州,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荊州與東吳聯盟多年,一直相互扶持,共同對抗曹操。若此時東吳聽信曹操讒言,與他聯手攻打荊州,無異於自毀長城。一旦荊州淪陷,東吳必將失去屏障,直面曹操的鐵騎。屆時,東吳的江山社稷又能存續幾時?”
孫權微微皺眉,說道:“諸葛先生,你所言雖有道理。但曹操許以重利,若我東吳能在此次合作中分得一杯羹,亦可為東吳的未來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且荊州如今勢力漸強,我東吳亦擔心日後會受到荊州的威脅。”
諸葛亮微微一笑,說道:“吳王,荊州雖有發展,但絕無稱霸之心。林將軍一直以復興漢室為己任,荊州與東吳的聯盟,旨在共同對抗曹操這一漢室奸賊。若東吳與曹操勾結,助紂為虐,必將失信於天下。且曹操此人反覆無常,他今日可許東吳重利,明日便可背信棄義,將東吳置於死地。吳王乃明智之君,當能洞察其中利害。”
孫權陷入了沉思,他心中明白諸葛亮所言不虛。但他仍有所顧慮,畢竟曹操的勢力太過強大,若單獨與曹操對抗,東吳的勝算並不大。
諸葛亮見孫權猶豫不決,繼續說道:“吳王,荊州與東吳不僅在軍事上相互依存,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亦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若我們能繼續鞏固聯盟關係,共同發展,必能在這亂世之中共創輝煌。荊州願與東吳共享農業、手工業等方面的先進技術,促進兩地的經濟繁榮。同時,加強文化交流,增進兩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