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外交困局
荊州之戰暫告一段落,林小羽深知,荊州雖在此次交鋒中成功抵禦東吳,但自身亦損耗頗多,且面臨著更為複雜艱難的外交局勢。曹操在北方虎視眈眈,東吳又因荊州之事與己結怨更深,而其他諸侯勢力也在觀望局勢,或謀私利,或求自保。
林小羽在議事廳中與諸葛亮、龐統等謀士長談,商討應對之策。諸葛亮嘆道:“主公,如今荊州外交,可謂四面受敵。曹操方面,其雖新敗,但根基未損,且對荊州懷恨在心,必伺機而動。東吳經此一役,雖暫退,然其奪荊州之心不死,周瑜等主戰派定會再謀計策。至於其他諸侯,如益州劉璋、漢中張魯等,雖表面中立,實則各有盤算,或與曹操暗通款曲,或欲在荊州與東吳爭鬥中漁利。”
龐統點頭道:“軍師所言極是。為今之計,我們需主動出擊,打破這外交困局。其一,可派人前往益州劉璋處,曉之以利害,勸其與荊州結盟。益州地勢險要,物產豐富,若能得其相助,我荊州在西南方向可無後顧之憂,且可形成對曹操與東吳的戰略威懾。其二,對漢中張魯,可採取拉攏與防範並行之策。張魯以五斗米教治民,其勢力不可小覷。我們可派遣使者,送上厚禮,表明荊州願與其和平共處,互市互利,同時在荊州北部邊境加強軍事防禦,以防其倒向曹操或東吳。”
林小羽沉思片刻,說道:“二位先生之策甚好。然荊州與東吳關係破裂,已失長江下游之屏障。我意,可在荊州東部沿江地區修築堅固堡壘,配置強弩勁炮,以抵禦東吳水軍之再次來襲。同時,加強水軍建設,訓練精銳水師,提高我軍在長江之上的作戰能力。”
商議已定,林小羽即刻派人分別前往益州和漢中。前往益州的使者乃是簡雍,此人能言善辯,且與劉璋帳下一些謀士有舊交。簡雍抵達益州後,求見劉璋,呈上林小羽的書信,並說道:“劉益州,如今天下大亂,曹操妄圖篡漢自立,其野心昭然若揭。東吳孫權亦對荊州垂涎三尺,荊州主林小羽為保境安民,復興漢室,願與益州結為同盟。益州與荊州相鄰,若能攜手合作,進可攻,退可守,曹操與東吳皆不敢輕易來犯。且荊州與益州貿易往來頻繁,結盟之後,可互通有無,繁榮兩地經濟,此乃雙贏之舉。”
劉璋為人懦弱,且無甚主見。他召集眾臣商議此事,益州牧府中頓時議論紛紛。益州從事王累諫道:“主公,荊州與東吳交戰,已成是非之地。我益州應嚴守中立,切不可捲入其中,以免引火燒身。”
然而,劉璋之弟劉瑁卻有不同看法:“兄長,荊州林小羽素有賢名,其治下荊州兵強馬壯,且有復興漢室之志。如今曹操勢大,東吳亦不安分,我益州若能與荊州結盟,可在亂世中求得自保,且或可趁機擴大勢力。”
劉璋猶豫不決,他既擔心得罪曹操或東吳,又覺得劉瑁之言不無道理。就在此時,張松站了出來,他目光閃爍,說道:“主公,荊州之事,可暫且緩議。我們不妨先派人前往荊州,暗中觀察其虛實,再做定奪。”
劉璋點頭道:“就依張松之言。”於是,劉璋派張松為使,前往荊州回訪。
而前往漢中的使者則是伊籍。伊籍到了漢中,見到張魯,恭敬地說道:“張師君,荊州主林小羽久仰您的大名。如今天下紛爭,荊州願與漢中和平共處,互市貿易。荊州有鹽鐵之利,可與漢中的糧草藥材相互交換,使兩地百姓受益。同時,荊州亦願與漢中共同抵禦外敵,維護漢室正統。”
張魯心中權衡利弊,他深知荊州的實力,也明白在這亂世中多一個盟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但他又擔心與荊州結盟會觸怒曹操,畢竟曹操在北方的勢力強大。“伊籍先生,你且先回荊州,告知林小羽,我漢中需考慮一番,再作答覆。”
林小羽在荊州等待各方訊息之時,東吳方面卻又有了新動作。周瑜因上次攻打荊州失利,心中不甘,他向孫權獻計:“主公,既然強攻荊州不成,我們可從內部瓦解荊州。林小羽帳下有不少謀士武將,我們可暗中派人拉攏,許以高官厚祿,若能使其內部生亂,荊州必不攻自破。”
孫權默許了周瑜的計劃。於是,東吳派出眾多密使,潛入荊州,四處活動。他們試圖拉攏荊州的一些將領和地方官員,但大多數荊州人對林小羽忠心耿耿,不為所動。然而,仍有少數人被東吳的誘惑所動搖,開始暗中與東吳勾結。
林小羽很快察覺到荊州內部出現的異動,他深感痛心與憤怒。他下令徹查此事,嚴懲叛徒。同時,他加強了對荊州軍政人員的思想教育,強調忠誠與信義的重要性。
“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