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天下大勢之變
建安十三年,寒冬的凜冽氣息籠罩著大地,長江之上戰船羅列,一場決定天下走向的大戰一觸即發。林小羽站在東吳水軍的一艘樓船之上,望著遠方那遮天蔽日的曹軍艦隊,心中波瀾起伏。
在這之前,林小羽憑藉著對歷史的瞭解和現代知識的運用,在東吳已經站穩腳跟。他協助周瑜訓練水軍,改良戰船的構造,將一些簡易的水密隔艙技術引入,使得東吳戰船的穩定性和抗沉性大大增強。同時,他還向將士們傳授風向、水流等自然知識,以便在水戰中更好地把握戰機。
曹操那邊,聽聞東吳有林小羽這一號神秘人物,也派出了細作多方打探。當得知林小羽竟似知曉天文地理、奇門遁甲之術,心中不免忌憚。荀彧向曹操進言:“此人或為我軍此番南下之變數,當設法除之。”曹操點頭稱是,卻又對林小羽的才能頗為欣賞,有招攬之心,故而在暗中謀劃,一方面準備在戰場上擊敗東吳,另一方面也想著若能生擒林小羽,為己所用,大業可成。
大戰前夕,東吳內部對於戰和之事仍有爭論。主降派以張昭為首,認為曹操勢大,難以抗衡,不如歸降以保江東平安。而周瑜、魯肅等主戰派則堅決主張一戰,林小羽自然是站在主戰一方。他在軍議上慷慨陳詞:“曹操雖號稱百萬之眾,然其軍隊多為北方士卒,不習水戰,且遠道而來,士卒疲憊。我東吳據有長江天險,水軍精銳,若能把握戰機,必能破曹。且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此時不戰,更待何時?若降,江東父老必將陷入水火之中,我等又有何顏面苟活於世?”一番話擲地有聲,堅定了孫權的抗曹之心,也讓眾多將領熱血沸騰,紛紛請戰。
此時的林小羽,不僅在軍事上為東吳出謀劃策,在民生方面也有所建樹。他深知戰爭對百姓的傷害,於是建議孫權在後方組織百姓進行生產自救,囤積糧草,同時設立醫館救治傷病士卒和百姓,這些舉措讓東吳的後方得以穩定,民心歸附。
在感情上,林小羽與孫尚香的感情也逐漸升溫。孫尚香雖為女子,卻有不輸男子的英氣和豪情。她對林小羽的見識和謀略欽佩不已,時常纏著林小羽學習那些新奇的知識和武藝。林小羽也傾囊相授,兩人在相處中情愫暗生,孫尚香的溫柔和果敢成為了林小羽在這亂世中的一抹溫暖慰藉。
隨著戰鼓敲響,赤壁之戰正式爆發。林小羽與周瑜一同坐鎮指揮,他們利用曹軍戰船相連的弱點,等待著東風的到來。這東風,林小羽雖知曉歷史上會出現,但心中仍不免有些忐忑。終於,那東風如期而至,黃蓋率領著滿載易燃物的戰船向著曹軍艦隊衝去。一時間,火光沖天,曹軍大亂。東吳水軍趁勢出擊,喊殺聲震耳欲聾。
林小羽在戰場上指揮若定,他根據風向和水流的變化,不斷調整東吳戰船的陣型,讓曹軍難以招架。而曹操見大勢已去,只得率領殘軍狼狽逃竄。赤壁之戰的勝利,讓東吳的聲威大振,也奠定了天下三分的雛型。
戰後,林小羽並未被勝利衝昏頭腦。他深知,曹操雖敗,但北方根基仍在,劉備也在荊州之地悄然發展勢力。他向孫權建議,一方面鞏固東吳在江東的統治,加強水軍建設,另一方面與劉備保持聯盟,但也要對其有所防範。孫權深以為然,採納了他的建議。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林小羽投身於東吳的建設之中。他引進新的農業技術,改良農具,提高糧食產量;在商業方面,鼓勵貿易往來,加強與海外的交流,使得東吳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同時,他還廣納賢才,開辦書院,培養人才,為東吳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未持續太久。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勢力迅速擴張,先是奪取益州,後又進軍漢中,與曹操形成對峙之勢。東吳內部對於劉備的壯大也產生了分歧,有人主張趁劉備羽翼未豐之時,出兵奪回荊州;有人則認為應當維持聯盟,共同對抗曹操。林小羽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歷史的走向正在因為自己的存在而發生微妙的變化,如今的局勢已不再是簡單的歷史重演。
他仔細分析了各方的利弊,認為荊州之地關乎東吳的安危,若被劉備完全佔據,日後必成大患。但此時貿然出兵,又可能破壞孫劉聯盟,讓曹操有機可乘。於是,他向孫權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與劉備談判,以荊州部分地區的管轄權換取劉備在其他方面的讓步,比如共同出兵北伐曹操,劃分戰後的勢力範圍等。孫權覺得此計可行,便派遣魯肅前去與劉備商議。
劉備這邊,諸葛亮也深知孫劉聯盟的重要性,但荊州對於蜀漢的發展同樣關鍵。在談判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