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政策依據,王保紅開始深入市場調研。她騎著那輛破舊的腳踏車,奔波於周邊的公社、大隊。
彼時,集市上的氛圍與往日稍有不同,處處張貼著革命標語,人們的穿著也較為樸素統一。王保紅混在人群中,仔細觀察顧客對手工藝品的需求。
她發現,帶有紅色元素、歌頌工農兵形象、兼具實用功能的手工藝品格外受歡迎。
比如,繡有毛主席語錄的手帕、編織成工農兵勞動場景的竹編擺件等,既能滿足人們的精神寄託,又能在日常生活中派上用場。
與供銷社店員交流時,王保紅得知,在當時物資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價格親民也是產品暢銷的關鍵因素。
同時,由於交通運輸不便,外地產品流入較少,本地手工藝品只要質量過硬、特色鮮明,仍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回到供銷社後,王保紅結合政策與市場調研結果,開始重新規劃織布廠專案方案。
在產品設計上,她組織村裡的老藝人,將革命元素巧妙融入傳統民族手藝中。以織布為例,設計出印有 “為人民服務” 字樣的土布床單,採用布依族傳統的染色工藝,既保證色澤鮮豔持久,又凸顯了時代特色;在編織品方面,創作以工農兵大生產為主題的竹編畫,將精細的竹編工藝與宏大的時代畫面相結合,極具觀賞性與教育意義。
為控制成本,王保紅充分發動群眾。原材料採購上,號召村民們利用農閒時間上山採集可用於染色、編織的野生植物,既能節省開支,又能保證原材料的天然環保;人員安排上,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婦女和有手藝的年輕人集中培訓、生產,按勞分配,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符合集體化生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