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御史好奇的問向王京:“王知府打算怎麼做呢?”
長居山上的生黎,以打獵採集為生,雖然不怎麼鬧事。
但是,這幫人佔著大量的山地,人口不少,卻不交稅,不服治理,是朝廷的一塊心病。
典型的佔著茅坑不拉屎,還不幫朝廷分憂!
這對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帝皇來說,是非常不能容忍的。
不過,山地曲折,地形複雜,瓊州還有熟黎時常暴亂,所以一直沒對生黎怎麼樣。
然而,歷任知府都想把他們納入王化,成功了,無疑是巨大政績,足以再進一步,甚至史書留名。
不過,從來沒有人成功過。
王京心裡早就開始盤算了,淡然自信的回應:“只要他們走出深山,開始勞作。老夫打算分給每個成年男丁分三畝田地,五石糧食,賦稅與漢人一樣。
並且將幫他們在山下搭建房舍,也會創辦私塾,開辦醫館等一系列保障。”
不服王化,是因為以前知府沒東西給生黎。
生活都不能保障,還要幹活納糧,別人又不是傻,當然不會同意。
一句話:加錢!
問題來了:知府衙門有個屁的錢糧,更加沒有土地。
那麼王京上哪裡變出土地,給那些山上的生黎呢?
張山風有種不好的預感,盯著王京:“糧食方面,那些鄉紳死後,我等倒是追回不少。
除了押送了幾十萬石給朝廷,府衙還存有近十萬石,分一些也無妨。
但是,王大人哪來的那般多的田地?”
新開墾的田地,都已經被各家瓜分,再讓這些人吐出來,那是不可能的。
現在動他們的田地,搞得不好,要暴動的!
那樣不僅黎族要暴亂,連苗族和漢人農戶也會暴亂。
甚至,張山風都要跟王京拼命。
他可是最大受益者,吞了數萬畝!
果然,王京冷冷的看了一眼張山風:“本府檢視了黃冊,原本屬於幾百個鄉紳的土地,因為黎族暴亂,被瓜分了二十多萬畝!
佃戶,貧農被盤剝,流民悽苦,朝廷體恤,他們分了也就分了。
但是!
本府發現,還有五六萬畝,被劃分到張經歷的名下,敢問可有此事?”
一時間,張山風眼中湧現一抹殺氣。
擋人財路,無異於殺人父母!
這是他拉攏兩衛,平衡各方,聯合了黎族和苗族,坑殺了幾百鄉紳。
所得的錢糧,幾乎沒怎麼參與瓜分,就是為了這些土地!
哪怕披著朱佑樘的旗號,也是冒著巨大風險,其中每一步,每個環節都異常危險,稍有不慎,可能就是萬劫不復。
現在王京擺明了,要他吐出這塊吃下去的肥肉,這個可能嗎?
張山風強忍著殺意,冰冷的回應:“王知府有所不知,這是他們自願獻給本官的。
當初黎族暴亂,他們向本官求助,特地獻上地契,讓本官派遣護衛,保他們周全。
可惜,本官的護衛趕到時,他們已經被滅門了。
此事,有黎族和苗族諸多首領作證。
他們也收到類似的求助,想來收到的地契,不比本官少吧。
不信王大人可以遣人去兩族打聽打聽,本官所說絕無虛言。”
此事黎族和苗族的高層心裡一清二楚,自然已經下令封口。
張山風不信王京能查出什麼東西。
就算查出什麼,大不了再來一次“黎亂”就夠了。
劉大夏嚇出一身冷汗,趕緊出言勸解:“王知府,這事本官曾問過兩族族長,確有此事!
而且,收受地契的黎族合苗族,牽連眾多,依下官看,張大人應該說的是事實!
地契之事,既然是那些鄉紳自己送的,下官覺得,朝廷無權過問,以免犯眾怒!”
“牽連眾多”!
“眾怒”!
劉大夏瘋狂暗示!
言下之意很簡單:老王啊,這事打住,別糾結了!
那些搞“黎亂”的犯罪分子都還在呢!
再糾結,保不齊咱倆就是下一次“黎亂”的受害者!
王京義正言辭的回懟:“收人錢財,替人消災!
既然你們沒有幫諸位鄉紳抵擋亂民,這些田地,自然不能歸你們所有!
而今這些鄉紳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