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曲峰,曾為諸多小獸圍繞聽講的老柏樹下。
阮集、劉伶,相對而坐。
止休宗沒有了。
鍾季拙在止休宗山門下,聚眾弟子別立“感靈宗”。
感靈二字,鍾季拙直言,取於從侄鍾慧近日所做《孔雀賦》中——有炎方之偉鳥,感靈和而來儀。【1】
孔雀本生於炎熱地帶,故稱炎方之偉鳥,同時也暗含了五行論中以後漢為火德,以鳥喻人,指承繼後漢的英才,“感”到了當今魏國的“靈和”主動“來儀”。
《詩經》有言:令儀令色,小心翼翼。
來儀,主動展露自己美好的身姿與神情。
鍾慧的《孔雀賦》從這兩句話中,表達的是撲面而來的熱衷仕途之心。
鍾季拙以“感靈”為新的宗派之名,用心、主張,可謂毫不遮掩了。
當時傅碔極力贊同,對於他們這些世族的旁枝庶孽而言,要想改變自身“地位”,也只有仕途鑽營一條路,入宗門修行,根本目的不就是想要得到朝廷的提拔嗎?
與其在止休宗的名目下半遮半掩,還不如光明正大,也好叫朝廷清楚地知道他們的用心。
更不至於再發生類似嵇慷那樣的“誤會”,帶來危險。
對於傅碔來說,唯一可惜的大概就是他在觀瀾峰不知閣的暗中佈置,沒有用處了。
那些止休宗前輩留下的東西,鍾季拙沒有藉口據為己有。
也只得山腳下至樂溪旁的止休宗大片建築,這些年來鍾季拙不斷主持著翻修、擴建,如今止休宗散去無人,乾脆改為感靈宗山門。
風神沛、巢稚等人不願爭執,就此退守觀瀾峰。
阮集、劉伶當時在遠處,親眼目睹了鍾季拙、傅碔為了爭奪止休“遺產”而露出的種種醜態。
故而,他們兩人之間都不必交流,就知道對方是不可能與那新生的感靈宗有何牽扯的。
至於觀瀾峰上,都是年歲已高的老修士,除去風神沛、巢稚修為高深,壽數尚多,其餘人哪裡經得起阮集、劉伶可能會帶來的腥風血雨?
有了此前一段經歷,阮集、劉伶也很默契地沒有去打擾觀瀾峰。
“司氏追索甚急,伯雄有何打算?”
阮集神色黯然,三名好友,轉眼間就已星散,劉伶因刺殺司茂,如今朝中雖然還在庭上爭吵,有人主張治罪司帥、司旦,有人則力陳朝廷威嚴不可折損,刺殺官員之風絕不可長,可是司旦那裡已經傳出了訊息,無論何人拿出劉伶、羊壇二人頭顱,都有重賞。
在阮集想來,司氏勢大,如今唯有避去季漢、孫吳,或者遠渡五海,到海外道洲躲藏。
劉伶這幾日沒有飲酒,但卻比日日醉酒時更顯頹喪,他何嘗不知道阮集所說的情況?
甚至,沛郡劉氏昨日已然派了族老進山。
那族老見了劉伶二話不說,跪倒便拜。
雖然一句話都沒有。
但是什麼意思,劉伶如何不知?
不外乎是懇求劉伶不要因他一人,給整個劉氏帶去滅頂之災。
之所以不明說,則是畏懼著素知居中,那位正自閉關者的寶劍犀利。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
劉伶說著,已是哽咽難言。
先師的言語總是在嘴邊的,但往日誦唸,如何能有今日的徹悟?
有身,豈止是自家一身?
劉伶自認為,他是很早很早以前,就明白這樣的道理的,所以為了母親,為了宗族,放浪形骸,飲酒宿醉。
可惜,他沒能徹徹底底的忠於此事,半途而為“道義”所召。
這些時日,每每思及羊氏老僕在晉山中對他說過的話,都令他愈加五內如焚。
阮集聽著,覺出劉伶話中有不祥意味,忙勸道:“先師境界,豈是我輩所能及?無身固無患,奈何我輩生於天地之間,焉得無身?既我有身,自求長保此身以待無身,如何得保?是以祖師社櫟為上上者也,伯雄學而行之亦已日久,萬莫自棄!”
“社櫟”是《莊子》中一則故事,講一名大匠路遇做為社樹的大櫟樹,此樹極高極大,許多人特意去觀看它,大匠路過卻根本不看,只顧走路,他的弟子好奇詢問為什麼大匠不看。
大匠回答說,不用看,這是沒用的破木材,用它造船船沉、造柱柱蠹、造棺棺腐,總而言之就是造啥都會很快就壞,毫無價值。
而當大匠回到家之後,社櫟託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