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救孤雛北海今象乾(2)(1 / 2)

小說:乾心論道 作者:客笑而還

陳仲自己也有過年少,也有過愛爭鬥的時候。

笑一笑也便罷了,卻沒必要因此就將一個後生晚輩掛在心裡。

兩人行船很快就越過了武次郡城。

那設在河上關卡的兵將,遠遠看到陳仲、董志張的做派,便知道這兩個的名士身份,再加上他們只是一艘小漁船,也不可能夾帶什麼商貨,故而連檢查之類的都省了,老老實實恭迎恭送。

淯水在武次郡以北的河道,迅速變得磅礴激烈,不似武次郡以下河段水流平緩。

陳仲與董志張棄舟上岸,已經可以見到不遠處雲霧流淌的岫山山脈。

岫山多怪石、怪峰,許多孔洞,猶如是被人刻意穿鑿出來的一般。

雲霧在其間流淌繚繞,意趣非凡。

後漢崩亡前,有不少修士在岫山當中結廬清修,傳言說岫山的奇峰怪石,實是中古時數位劍道高人論劍所留,後有人從其中悟出過高明劍術。

陳仲也曾為了這傳言,特意在岫山中逗留了一年之久。

可惜,也不知是陳仲悟性不足,還是他並非劍道種子,一年間,將侵佔岫山,為非作歹的妖精鬼魅之流斬了不下五指之數,劍術卻是一點影子也沒悟到。

此次故地重遊,陳仲帶著董志張,徑尋近路穿山而過。

只要穿過岫山,便是北海郡境內了。

卻說北海郡正是蓬萊道洲最北部的郡城之一,終年炎熱,

且因為岫山阻擋之故,從西北部邇海吹來的溼熱氣流,一多半都成了降雨被留在北海郡。

故而北海多水泊、大澤,瘴氣更是屢治不絕。

許多修行邪術的修士、妖精鬼魅,都喜歡躲藏在這裡,方便他們採集穢惡之氣,以做修行。

乘舟而行的時候,陳仲與董志張在修為上的差距,還不算明顯。

如今進山,很快便顯出了不同。

陳仲行走山道,都不能說是如履平地了,早先從九環狸那裡偷師學到的步虛之術,用在山間趕路,再合適不過。

而董志張就完全跟不上陳仲的步伐,哪怕他憑藉苦修的障眼法,挪開攔路的荊棘、巨石,卻仍要一步步攀行。

往往陳仲一次滑翔,就要落在樹冠頂端等待片刻。

倒不是陳仲不願意將步虛之術施展到董志張身上,幫他前進。

實則是此術與修士之“炁”有關,陳仲能夠做得自身之主,卻不能隨意侵入、操控董志張的氣息,真那麼做了,一個不小心,就會變成“斬氣”,那就是在殺人了。

這也是成熟法術與不成熟法術之間的重要區別。

那些經過了數代修士鑽研的成熟法術,絕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陳仲見此,卻是再次動了遊歷的念頭。

長州道止休宗,也是道家傳承,當世已稀。

陳仲的《劍術》同樣源於道家,故而曾特意拜訪止休宗,與止休宗上代宗主蘇門先生一見如故,交情極深,止休宗也以供奉長老之禮,敬待陳仲。

陳仲打算此次蓬萊論道法會結束之後,就動身往止休宗走一趟。

想來,雖然蘇門先生已然故去,陳仲也離開止休宗不短時間了,但求幾門尋常法術,應當不難。

除此之外,陳仲自身修行遇到的疑惑,在止休宗當也能夠得到一些參照。

止休宗出過不少感應大修士不說,其宗內的一座“竹山”之上,還有止休宗祖師遺蹟。

且諸多大修士寫下的修行經驗,以及對祖師遺蹟的參悟心得,更是寶貴。

當年蘇門先生與陳仲有過約定,無論何時,當陳仲突破感應,便可感悟止休宗祖師遺蹟,最後只需要將感悟心得,留在止休宗一份即可。

止休宗的祖師遺蹟,可是尋常外人,根本不得觀看的。

至於蘇元明,陳仲不打算將之引入止休宗。

只因蘇門先生亡故後,止休宗當代宗主,乃是道號清檯散人的鐘季拙。

此人奉行入世之道,認為道家修士不能只專注於“道”,還要力行老子所言之“德”,不能讓陰陽道統打著道家的旗號,肆意敗壞道家清譽。

故而在其人帶領下,止休宗近年來與魏國朝堂交往日益密切,同祖州道的太平道宗漸有針鋒相對之勢。

這些事,陳仲終究是外人,也不好多言,只是心底不以為然。

如此,陳仲便離開了止休宗,更無意將自家的弟子引去相認。

眼看著天色漸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