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初見魏延(1 / 2)

盯著手中的羊肉夾饃,劉禪微微有些愣神。

這個時代的軍糧主要以粟米、鹿肉為主,僅可填飽肚子,食之無味,且運輸起來極不方便。

歷史上,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曾發明攜帶方便的“饅頭”作為重要的糧草物資。

所謂饅頭,漢朝時稱之為“面起餅”,後來蠻人以人頭祭神,將餅做成蓬鬆的饅頭狀,謂之“蠻頭”。

晉代以後,麵餅揉水作為劑子,中間有餡,稱之饅頭或者包子。

饅頭和包子後來作為重要的糧草物資,攜帶方便,便於充飢,深受兵將們的喜愛。

“蜀中多山路,運送糧草極為不便,看來是時候最佳化下軍糧了”劉禪沉吟道。

羊肉夾饃只是個小插曲,事實上,行軍路上的困苦和無聊消磨了將士們大部分的時光。

長時間的騎馬行軍,劉禪的大腿內側已經磨出血泡,苦不堪言,下馬走路時,只能被迫保持兩腿撇開的外八走勢,引得親衛們一陣嘲笑。

當然這些嘲笑聲也付出了他們對應的代價,寫檢討成為了將士們專屬的夢魘。

就在劉禪痛罵行軍的痛苦時,前方斥候來報,大軍已行至漢中邊界。

這裡,算得上是魏蜀兩國的交界處。

而鎮守漢中的將領,則是漢中太守,魏延,魏文長。

對於魏延,史書上對他的爭議頗多,演義中記載他腦後有反骨,不受諸葛亮重用,諸葛亮死後他更是恃才傲物,正大光明的造反,後被馬岱斬於馬下。

然而在正史當中,魏延是典型的軍事型人才,他長於軍事,勇猛過人,乃鎮守漢中的不二人選。

只不過他的政治能力偏低,純粹的耿直boy,平日裡不善於隱藏情緒,牢騷頗多,與行軍長史楊儀恩怨頗重,最終在兩人的相愛相殺中,走上了敗亡之路。

對於魏延,後世學者印象最為深刻、爭論最大的,便是他的子午谷奇謀之策。

“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這便是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之策。

意思是諸葛亮率蜀兵主力步步緊逼長安,魏延則親率一支輕騎,繞道子午谷,抄小路直奔魏國的長安城。

此乃魏延奇襲之謀,若成蜀軍則攻下長安,直奔魏國的都城。

只可惜諸葛亮生性謹慎,不願讓將士們冒險,因此並未同意這條計策,然而魏延卻屢發牢騷,以為諸葛亮膽怯,恨自己的謀略不為所用。

子午谷奇謀真的會成功嗎?

並不見得。

當年闖王高迎祥曾走過子午谷,遭遇大敗,當然魏延的對手不是孫傳庭,而是鎮守長安的夏侯楙,或許是有機會的。

但不管怎樣,這項奇謀在後世爭議很大,以當時蜀國的國力來說,諸葛亮不冒此險乃是上上之策。

近萬名蜀兵進發漢中郡,此時的漢中旌旗飄揚,萬馬齊喑,劉禪將印信交付斥候後,率領全軍將士在漢中城外紮營。

身在漢中的魏延接到劉禪的印信後,連忙率親衛出城相迎。

帥帳內,漢中太守魏延踏進時,劉禪便是感覺到戰場的殺伐之意撲面而來,就連空氣都變得遲滯不少,魏延身後的親衛更是面帶凜冽的殺氣,令人不敢直視。

見到這位名垂千古的蜀漢名將,劉禪的心跳都莫名加快了幾分。

只見魏延身長八尺,面如重棗,四十來歲的年紀,身披重甲,虎鼻闊口,頗具威嚴。

“漢中太守魏延,見過太子殿下。”

見到劉禪後,魏延不敢倨傲,連忙朝他抱拳行禮。

劉禪仔細打量著他,不一會兒,嘴角微微泛起笑意:“魏叔不必多禮,有您坐鎮漢中,蜀中高枕無憂矣。”

“殿下謬讚,此乃末將之責。”魏延拱手而拜,臉上的笑意一閃即逝,“久聞殿下少年英才,輔佐主公將蜀中治理的井井有條,今日末將有幸得見,方知所言非虛。”

劉禪扯了扯嘴角,笑著應道:“魏叔謬讚了,前幾日行軍時,麾下將軍還曾吐槽過公嗣不會領軍作戰,可見‘英才’兩字,小子實屬擔當不起。”

魏延抬頭愕然道:“是哪個不開眼的鼠輩,膽敢如此藐視殿下?待老夫將其斬於馬下!”

劉禪呵呵一笑,擺手道:“不勞魏叔動手,嘴賤的人都欠抽,我不是吃虧的人,已經抽過了。”

魏延微怔,臉上尷尬的笑意一閃而逝。

“殿下,末將在城中已備好佳餚,可願隨吾去城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