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新徵程(1 / 2)

在長安街頭的月色下,林瑤與蘇清婉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期許與堅定。然而,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皇宮的琉璃瓦上時,新的難題已悄然擺在她們面前。

隨著大唐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口數量持續增長,糧食供應的壓力逐漸凸顯。儘管此前農業科技取得了一定進步,培育出了一些高產農作物品種,但面對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糧食產量仍顯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由於水利設施不完善,農田灌溉困難,農作物時常遭受旱災和澇災的影響,產量極不穩定。

林瑤和蘇清婉在早朝時,聽取了各地官員關於糧食問題的彙報,兩人的眉頭不禁緊鎖。蘇清婉率先發言:“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關乎國家的根本,我們必須儘快找到解決之道。”林瑤點頭表示贊同:“沒錯,當務之急是要全面瞭解各地的糧食生產和儲備情況,以便制定針對性的策略。”

於是,蘇清婉立即組織了一支由農業專家和朝廷官員組成的調研隊伍,奔赴全國各地。他們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們交流,瞭解農作物的種植情況和麵臨的困難;同時,對各地的糧倉進行清查,統計糧食的儲備數量。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一份詳細的糧食問題報告呈現在了林瑤和蘇清婉面前。報告顯示,除了自然因素導致的糧食產量不穩定外,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一些地方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過度開墾山林和荒地,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肥力下降,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

針對這些問題,林瑤和蘇清婉開始商討解決方案。林瑤提出:“我們可以加大對水利設施建設的投入,在缺水地區修建更多的灌溉渠道和水庫,確保農田能夠得到充足的水源。同時,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蘇清婉補充道:“還要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制定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禁止亂砍濫伐和過度開墾。鼓勵農民採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合理施肥,提高土地的肥力。”

在兩人的推動下,一系列糧食增產措施迅速展開。朝廷撥出大量資金,用於水利設施的建設和修繕。在北方的乾旱地區,工匠們日夜奮戰,修建了一條條縱橫交錯的灌溉渠道,將河水引入農田。同時,農業專家們深入農村,向農民們傳授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噴灌等,讓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為了提高土地的肥力,蘇清婉組織學者們研究出了一種新型的有機肥料。這種肥料由動物糞便、植物秸稈等天然材料製成,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結構,還能減少化學肥料對環境的汙染。朝廷免費向農民發放這種有機肥料,並派遣技術人員指導農民正確使用。

在鼓勵科學種植方面,林瑤和蘇清婉在全國範圍內舉辦了農業技術培訓班。邀請農業專家為農民們講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知識。農民們積極參加培訓,學習熱情高漲。一位參加培訓的老農興奮地說:“以前我們種地全靠經驗,很多時候都不知道怎麼應對病蟲害。現在聽了專家的講解,學到了好多實用的技術,以後糧食產量肯定能提高。”

除了國內的糧食問題,大唐在國際交往中也面臨著新的情況。隨著大唐與各國貿易往來的日益頻繁,貨幣兌換和貿易結算問題逐漸凸顯。不同國家使用的貨幣種類繁多,價值不一,在貿易過程中經常出現匯率波動和結算糾紛,給商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林瑤和蘇清婉意識到,建立一個統一、穩定的國際貿易貨幣體系迫在眉睫。蘇清婉召集了國內的金融專家和學者,共同商討解決方案。經過一番深入的研究和討論,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發行一種名為“大唐通寶”的國際通用貨幣,作為大唐與各國貿易結算的主要貨幣。

為了確保“大唐通寶”的信譽和穩定性,蘇清婉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發行和管理規則。大唐朝廷將設立專門的貨幣管理機構,負責“大唐通寶”的發行和監管。同時,以大唐豐富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作為支撐,保證“大唐通寶”能夠兌換到相應的實物。

在推出“大唐通寶”之前,蘇清婉派遣使者前往各國,與各國的統治者和商人進行溝通和協商。使者們詳細介紹了“大唐通寶”的優勢和發行計劃,爭取各國的支援和認可。經過一番努力,許多國家對“大唐通寶”表示出了濃厚的興趣,願意在貿易中使用這種新的貨幣。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大唐通寶”正式發行。訊息傳出,立刻在國際商業界引起了轟動。商人們紛紛表示,“大唐通寶”的出現大大簡化了貿易結算流程,降低了貿易風險。在一次國際貿易博覽會上,一位來自西域的商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