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1573年—1620年)朝堂除了上述事件外,萬曆朝朝堂上還有以下主要事件:
京察與大計
- 京察:是明朝對京官的定期考核制度,萬曆年間的京察往往成為朝廷各派政治勢力互相傾軋的工具。如萬曆二十一年的京察,吏部尚書孫鑨、考功郎中趙南星等想借此機會整頓吏治,淘汰一些不合格的官員,但因觸動了一些權貴的利益,引發了激烈的政治鬥爭,孫鑨、趙南星等最終被罷官。
- 大計:是對地方官的考核,在萬曆朝也同樣受到黨爭等因素的影響,不能很好地發揮其考核監督地方官員的作用,一些有能力的官員可能因政治鬥爭而被黜,而一些庸碌之輩卻能透過關係等手段留任。
礦稅使事件
- 萬曆二十四年起,萬曆皇帝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派遣大量宦官為礦稅使,到各地開礦徵稅。礦稅使們在地方上橫徵暴斂、魚肉百姓,不僅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還引發了許多民變和社會矛盾,遭到了朝堂上許多官員的反對。但萬曆皇帝不聽勸諫,堅持推行這一政策,使得朝廷內部圍繞礦稅使問題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加劇了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和社會的不穩定。
梃擊案
- 萬曆四十三年,一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太監,欲行不軌,後被擒獲。這一事件引發了朝堂上的軒然大波,東林黨人等認為這是鄭貴妃及其黨羽企圖謀害太子的陰謀,而另一方則試圖掩蓋真相,將張差定為瘋癲之人。此案雖最終以張差被處死結案,但背後的政治鬥爭意味濃厚,反映了當時宮廷內部和朝堂上各方勢力的複雜矛盾。一些主要事件:
萬曆新政
- 背景: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初期,面臨著財政匱乏、土地兼併嚴重、邊防鬆弛等問題。
- 內容:內閣首輔張居正實行改革,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推行考成法;經濟上清查土地,推行一條鞭法;軍事上加強邊防,任用戚繼光等名將。
- 影響:使明朝的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經濟得到發展,邊防鞏固,國家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
國本之爭
- 背景:萬曆皇帝的皇后無子,王恭妃生子朱常洛,鄭貴妃生子朱常洵,萬曆皇帝欲立朱常洵為太子。
- 過程:朝臣們依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要求立朱常洛為太子。雙方爭論長達15年,期間萬曆皇帝與朝臣多次發生衝突,許多官員因上疏爭國本而被貶斥。
- 結果: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萬曆皇帝被迫立朱常洛為太子,國本之爭以朝臣的勝利而告終。
萬曆三大徵
- 寧夏之役:萬曆二十年(1592年),寧夏副總兵哱拜與當地官員的矛盾激化,發動叛亂。明朝派李如松率領大軍前往平叛,經過幾個月的戰鬥,成功平定叛亂,穩定了西北邊疆局勢。
- 朝鮮之役: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未避免“唇亡齒寒”,明朝兩次派遣大軍援朝抗倭。明軍與朝鮮軍隊緊密合作,經過多年戰鬥,最終擊敗日軍,維護了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 播州之役: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任命李化龍為統帥,調集20多萬大軍分兵八路進攻播州。經過數月激戰,明軍攻破楊應龍的海龍囤,平定了叛亂,加強了明朝對西南地區的統治。
東林黨爭
- 背景:萬曆年間,社會矛盾激化,政治腐敗,一些正直的官員和知識分子不滿現狀,希望透過改革來挽救明朝的統治。
- 過程:顧憲成等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批評時弊,得到了許多士大夫的支援,形成了東林黨。東林黨與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以及其他政治勢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雙方在朝堂上互相攻擊,爭奪權力,鬥爭涉及到官員的任免、政策的制定等多個方面。
- 影響:東林黨爭使得明朝的政治更加腐敗和混亂,內耗嚴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薩爾滸之戰
- 背景: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勢力逐漸壯大,對明朝構成了嚴重威脅。
- 過程: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任命楊鎬為統帥,調集大軍分四路進攻後金。努爾哈赤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 結果: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慘敗,後金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此役改變了明朝與後金的力量對比,明朝在遼東的統治陷入被動,後金則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