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朝皇后在經過影視劇渲染後,其中孫氏各位也是極為熟悉,但大家也都明白,在此之前還有一位皇后,胡皇后。
...
據《明史·列傳第一·后妃》中對胡皇后的官方正統記載:
胡氏,胡皇后,胡善祥,濟寧人,錦衣衛百戶胡榮的第三個女兒。
【明朝選妃多在民間篩選平民女子,防止外戚干政,胡善祥屬於小官宦子女,比較符合要求。】
胡善祥本人性格清淡端莊、知書達理、賢良淑德,在宮中的表現也較為出色,太子妃認為她機靈且知進退,好用且能掌控,得到了太子妃的認可支援。
於永樂十五年,被選為皇太孫妃,不久成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後,被立為皇后。
當時孫貴妃受宣宗恩寵,胡皇后沒有兒子,又經常生病。
宣德三年春,宣宗無故命皇后上表辭去皇后之位,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封貴妃為皇后。
之後張太后憐憫賢淑的胡皇后,常常召她住在清寧宮,內廷朝宴,讓她位居孫後之上,這也使孫後為此常常悶悶不樂,心懷怨氣。
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張氏駕崩,胡皇后痛哭不已,一年之後也去世了,被用嬪御禮葬於金山。
胡皇后無過被廢,天下人聞知,都同情她。宣宗後來也為此後悔,曾自我解嘲道“此朕少年時所做的事”。
天順六年,孫太后去世,錢皇后對英宗說“胡皇后賢淑而無罪,被廢為仙師。
她死後,人們害怕孫太后,對她的殮葬都不成禮”,因此勸英宗恢復她的位號。
英宗為此事詢問大學士李賢,李賢表示贊同,並稱“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實臨之。然臣以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稱陛下明孝”。
天順七年閏七月,英宗為她上尊諡號為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並營造陵墓,但不附祭於廟。
總體來說胡皇后性格清淡端莊,被說為“規諷無媚順態勢”,展現出一個傳統的賢淑皇后的形象,但她未能得到明宣宗的足夠認可,最終被廢。
她的被廢引發了當時朝野上下的惋惜之情,也被後世視為一位悲劇式的人物,有學者認為“胡皇后的無故被廢標誌著明代後權的衰微與皇后生存環境的惡化”。
...
胡氏辭去皇后之位,孫氏便被立為皇后。
《明史·列傳第一·后妃一》對孝恭章皇后孫氏的官方正統記載:
孝恭章皇后孫氏,鄒平人。父忠,永城縣主簿也,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即張皇后之母】,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方十餘歲,成祖命誠孝後育之。
永樂十五年,朱棣為朱瞻基選妃,立胡善祥為正妃,而孫氏居側室為皇太孫嬪。
朱瞻基繼位後,封胡善祥為皇后,封孫氏為貴妃。
宣德二年,孫氏生下了明宣宗的長子朱祁鎮,宣宗越發寵愛她,並逼無子的胡善祥上表遜位。
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以胡皇后無子為由,命其自願辭去皇后之位,孫氏得以轉正被冊立為皇后。
宣德十年,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年僅九歲,張太后扶持朱祁鎮坐上了皇位,孫皇后被尊為皇太后。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孫太后採納了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的意見,讓朱祁鈺即位,是為景泰帝,化解了危機。
景泰八年,石亨等將領密謀發動奪門政變,復立明英宗,他們先秘密告知孫太后,得到了孫太后的同意。
天順六年,孫氏崩逝,享年六十二歲,全諡為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與明宣宗合葬於景陵,祔太廟。
其清朝編撰的《明史》記載著一件有爭議的事情。
“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
也就是說,孫氏沒有子嗣,從宮女那裡抱去一位孩子為自己的子嗣,便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
但也有觀點認為,當時張太后依然在世,孫氏當時只是一個貴妃,根本無法做到隻手遮天,瞞過所有人抱來一個孩子,所以朱祁鎮應該是她親生。
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認為“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
但也有一些人對她評價不佳,認為她導致胡善祥無過被廢,且在土木堡之變後,無原則地偏袒兒子朱祁鎮,支援石亨等野心家發動“奪門之變”。
不過古時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