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朱厚熜(1 / 2)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生平經歷

- 年少即位:朱厚熜於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日出生在興王府鳳翔宮,是興獻王朱佑杬次子。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武宗駕崩且無子嗣,朱厚熜遵“兄終弟及”祖訓,離開安陸進京繼皇位,次年改元“嘉靖”。

- 大禮議之爭:朱厚熜即位後,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就皇考及生父尊號問題發生“大禮議之爭”。最終,朱厚熜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為興獻帝,後又加封生母為興國皇太后,改稱孝宗敬皇帝為“皇伯考”;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興獻帝被追尊為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廟號睿宗。

- 前期改革:朱厚熜登基之初,透過“大禮議之爭”打擊權臣勢力,加強皇權。同時改革翰林院等機構,嚴厲懲治貪官汙吏,任人唯賢。他裁抑司禮監的權力,撤廢鎮守太監,嚴分廠、衛與法司職權,還下令永遠廢除外戚世襲制,緩解了王爵體系的繁雜問題。

- 壬寅宮變: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朱厚熜遭遇“壬寅宮變”,宮女們趁他熟睡欲將其勒死,未遂。此後他更加不理朝政,獨居西苑潛心修道。

- 後期統治:朱厚熜執政後期,迷通道教,祈求長生,重用嚴嵩等權臣,嚴嵩擅權達17年之久,導致朝政腐敗,兵備廢弛,還出現了“庚戌之變”“南倭北虜”的混亂局面。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朱厚熜崩逝,享年60歲,死後葬於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

政治舉措

- 加強集權:透過“大禮議”等事件,打壓舊臣勢力,將內閣變為自己的執政工具,使內閣權力逐漸壓制六部,同時限制宦官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 改革科舉:對科舉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完善了科舉選拔程式,一定程度上為國家選拔了更多有識之士。

- 經濟改革:推行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如清丈土地、整頓賦役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併,減輕了農民負擔,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

個人生活

- 婚姻:有4位皇后,分別是陳皇后、張皇后、方皇后、杜皇后;還有閻貴妃、王貴妃、沈貴妃等眾多妃嬪。

- 宗教:極度崇通道教,好神仙老道之術,一心求長生不老,他到處蒐羅方士、秘方,在宮中大興土木建造道觀,舉行各種道教儀式。

...

歷史評價

- 正面:在位初期推行“嘉靖新政”,整頓吏治、減輕民賦,打擊權臣、宦官和封建地主貴族勢力,改革科舉、完善救災機制等,使明朝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史書稱其為“中興之主”。

- 負面:執政後期迷通道教,長期不理朝政,致使嚴嵩等權臣專權,政治腐敗,財政危機加劇,邊防空虛,“南倭北虜”問題嚴重,社會矛盾激化,明朝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

朱厚熜屬於一位極具複雜性和爭議性的皇帝。

從政治方面來看

- 前期精明強幹:透過“大禮議之爭”打擊舊臣勢力,加強了皇權。改革翰林院等機構,整頓吏治,嚴抓官員選拔考核,嚴懲貪腐與庸政懶政,任人唯賢,使官場風氣好轉、行政效率提高。裁抑司禮監權力,撤廢鎮守太監,嚴分廠、衛與法司職權,加強了中央集權。

- 後期剛愎自用:後期迷通道教,二十多年不理朝政,將大權交予嚴嵩等權臣,導致吏治腐敗、政治黑暗、正直官員遭排擠,朝廷內部矛盾重重,政治局勢日益混亂。

從經濟方面來看

- 前期積極有為:推行“一條鞭法”,簡化稅制,讓稅吏難以作弊,增加了國庫收入,也緩解了階級矛盾。下令歸還被霸佔土地給農民,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對商業採取靈活政策,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減輕了百姓負擔,使國家財政收入有所增加。

- 後期財政危機:後期因大興土木修建道觀、舉行齋醮儀式等,耗費鉅額錢財,加重百姓負擔,使國家財政出現緊張局面。

從文化方面來看

- 有所貢獻:改革科舉制度,採用“三途並用”之法,修正孔子稱號和典祀,重視文化傳播。其時期文化和科技空前繁榮,文學創作活躍,《西遊記》基本定型,戲曲等藝術形式不斷創新,還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副本,對文化傳承貢獻頗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