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鄭和永樂朝六下西洋(上)(1 / 4)

鄭和,海上絲綢之路領航人,於永樂朝至玄德朝間完成七下西洋的壯舉。

那麼問大家一個問題,朱棣為什麼要在海禁情況下去讓人下西洋呢?

要知道朱元璋於皇明祖訓中連續三次增加海禁要求。(一.洪武十四年,下詔“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

二.洪武十七年,下令“禁民入海捕魚” 。

三.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無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 。)

朱棣即位後,在即位詔書中也提到“沿海軍民人等,近年以來,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國,今後不許,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永樂二年(1404年)又下令“禁民下海”,並“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

先來了解一下鄭和:

鄭和明朝著名太監,航海家,外交家,原名馬和,小名三寶,祖籍雲南昆陽,回族人。

洪武十四年,明軍平定雲南,鄭和被俘閹割,後進入燕王府侍候朱棣起居。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鄭和隨從有功。朱棣稱帝后,鄭和被擢升為內官監太監,賜姓“鄭”,所以叫鄭和。

——

永樂三年,朝堂逐漸穩定,經濟方面也鞏固,政治方面朱棣為了樹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與權威性想要透過模宏大的船隊出使西洋。

這樣可以向海外各國展示明朝強大的國力,宣告新政權的正統地位,讓各國來朝貢,構建以明朝為中心的朝貢體系。

也有一些觀點認為是朱棣覺得朱允炆有可能逃至海外,想派人去打聽訊息。

...

經濟方面則是因為當時國內經濟有所發展,需要開拓新的貿易渠道,獲取海外的珍寶、香料等珍稀物品,刺激國內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同時,也能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大量外銷。

...

文化方面朱棣想要向海外大肆宣揚中華文化,從而加強當時中華對外的影響力,就比如中國的禮儀制度、天文曆法、漢字等文化成果。

————

下西洋這一事,則是從大約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至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期間開始朱棣與臣子商量派遣船隊下西洋之事 。

之所以這麼久便是因為其中有夏元吉,劉大夏等一眾官員反對。

首先是大規模的航海活動需要耗費鉅額的錢財,一些官員認為這對國家財政是沉重的負擔,使得朝廷在其他事務如國內水利建設、賑災救濟等方面的資金受到擠壓。

另一方面便是古時候儒家思想觀念強調“華夷之辨”和大陸農耕文明的發展,部分官員對於遠洋航海這種開拓海外事務的行為存在偏見。

他們認為明朝作為天朝上國,應該重點關注國內事務,如發展農業、鞏固禮教秩序等,不應該將大量精力和資源放在與海外番邦的交往上。

最後便是因為朱棣想要派遣鄭和去率領船隊。

(據史料記載,朱棣曾詢問著名相士袁忠徹,由鄭和擔任下西洋的正使太監是否合適 。)

但一切最終還是在朱棣強勢之下順從。

商量結束後便是籌集準備,下西洋需要大量的人員,包括船員、士兵、翻譯、工匠等。船員要具備航海技能,士兵用於保障船隊安全,翻譯則是為了和各國交流溝通,工匠負責船隻的維修等事務。(比如招募到馬歡,一個精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人才)

還有包括航海所需的食物(如糧食、乾肉、蔬菜等)、淡水、絲綢、瓷器、茶葉等用於貿易和外交饋贈的物品,還有武器裝備,如弓箭、火炮等用於自衛。

...

船隻建造也需要極長的時間,船隻種類有許多,寶船、馬船、糧船、戰船。

據推測船長可達一百三十八米左右,寬約五十六米。

這一切準備結束,便也就到了永樂三年...

————

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三年—永樂五年):

鄭和率領著一直龐大的船隊,船隊包括62艘大船,還有眾多小船,船上共有餘人開始出發。

從南京龍江港啟航,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沿海南下,在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等候東北風,之後穿過臺灣海峽和南海。

- 船隊首先抵達占城(今越南中部),鄭和向占城國王宣讀了明成祖朱棣的詔書,賞賜了豐厚的禮物,包括絲綢、瓷器等,占城國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