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高僧。
屬於是永樂朝第一大功臣,沒有他,便不會有永樂朝,在遇見朱棣之前,姚廣孝的經歷也很豐富。
他年少出家。1348年(14歲),姚廣孝進入妙智庵成為沙彌,開始學習佛法。他聰明好學,對各種知識都有濃厚的興趣。他先後學習天台宗、禪學等。
不僅如此,他還和道士席應真交往了二十多年,學習了很多道家的知識。這使得他知識面很廣,能融合儒、釋、道三家之長。
在洪武年間,他作為一名僧人也積極活動。洪武八年,姚廣孝曾赴南京參加專門為僧人舉辦的、考查儒學知識的考試。
雖然他很有才華,但當時沒有被授予官職。在遇見朱棣之前,他已經在佛教界小有名氣,且知識淵博,積累了諸多政治、軍事、文化等思想理念,這些都為他日後輔助朱棣打下了基礎。
洪武十五年,這一年,馬皇后病逝,朱元璋挑選高僧隨侍諸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
姚廣孝經人舉薦,得以結識燕王朱棣,並且跟隨朱棣前往北平,住持慶壽寺,此後,他與朱棣交往密切。
在朱標去世前,沒有明顯的跡象顯示姚廣孝鼓動朱棣謀反,畢竟朱標作為朱元璋嫡長子,地位穩固,深受朱元璋喜愛和信任,被立為太子多年,朝廷上下包括藩王基本都認可朱標的儲君地位。
朱棣在這個時期沒有強烈的起兵動機,姚廣孝除非不想活了,否則絕不會在此時貿然鼓動朱棣採取如此激進的行動。
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離世,作為一個擁有極大政治野心的藩王,朱棣的內心開始蠢蠢欲動,其中不止朱棣部分藩王都有這種想法。
朱標去世,朱元璋下旨所有在外藩王回京弔唁,一方面是為了物色一眾藩王,看誰有能力繼承大統。
另一方面是朱元璋為了安撫藩王們的情緒。
朱標的死訊對於藩王系統是巨大的衝擊,召回他們也是防止藩王們因太子之死而產生混亂的心思。
比如互相猜疑或者急於爭奪皇位,透過把他們聚集在一起,朱元璋可以控制局面,同時向他們表明皇權的絕對掌控力,讓藩王們不敢輕舉妄動。
只是結局確是,劉三吾以“皇孫世嫡承統,禮也”為由進行勸諫。使得愛屋及烏的朱元璋同意這一條建議,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確立後,朱允炆與一眾藩王之間關係,便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朱元璋便直接讓一眾藩王反回封地。
之後便有傳聞中,說是姚廣孝主動接近朱棣,說他向朱棣表示“燕王若用我,我送你一頂白帽子”。
雖不知真假,但可以肯定一點,此後姚廣孝與朱棣二人便開始時長密謀,談論明朝未來走向等諸多事情,尤其是一眾開國功臣先後被清除後的走向。
不光是單純談論,期間姚廣孝時長用占卜測字等方式,給朱棣測字暗示其有做皇帝的命,並請來袁珙給朱棣相面,稱其有天子之相,又讓友人金忠使手段讓朱棣得了吉卦,讓朱棣逐漸相信自己有天子之命。
一顆種子就此發芽結果...
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離世,朱允炆登基,在齊泰,黃子澄等官員的勸說下,防止政變,只讓一眾藩王在自己封地進行祭祀活動不允許回京。
之後便是削藩政策的開始,削藩開始後,姚廣孝態度異常積極,活躍起來,他把這看作是朱棣起兵的絕佳機會。
姚廣孝深知削藩政策實施後,朱棣要麼坐以待斃被削藩,要麼奮起反抗,他利用自己的謀略和對局勢的判斷,不斷地給只有想法沒有辦法的朱棣分析形勢,強調起兵的必要性。
他向朱棣指出建文帝的削藩手段會讓朱棣失去權力乃至性命,並且憑藉自己的軍事智慧和對政治局勢的理解,讓朱棣相信自己能夠奪取皇位獲得成功,不斷增強朱棣反抗的信心。
建文元年,朱棣疑似得到姚廣孝指點開始裝瘋賣傻。在這之前,建文帝朱允炆已先後廢除五位親王,藩王與朝廷的矛盾日益激化,朱棣感受到了危機。為了爭取時間,迷惑朝廷,他先是裝病,使朱允炆放三子回北平,之後又因屬下被朝廷處死,開始裝瘋。
朱棣在王府中披頭散髮,在大街上亂跑、大喊大叫,甚至搶奪他人食物,做出種種癲狂的行為。
迷惑建文帝派來監視他的人,讓朝廷放鬆對他的警惕。
透過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