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兩大勢力
在朱棣時期,漠北主要有韃靼和瓦剌兩大勢力。
韃靼是北元滅亡後,蒙古人在東部蒙古地區建立的主要部落政權。
他們以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為正統,在當時的蒙古諸部中具有一定的號召力。
韃靼部勢力範圍主要在蒙古高原東部,他們在本雅失裡汗等領導下,希望恢復蒙古帝國的榮耀,時常與明朝發生衝突,透過掠奪邊境地區來獲取資源。
瓦剌原是森林蒙古部落,主要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
在馬哈木等首領的領導下逐漸強大起來 ,他們和韃靼部在草原上為了爭奪領導權而相互爭鬥。
瓦剌雖然不像韃靼那樣以成吉思汗後裔自居,但也企圖透過控制蒙古各部來獲取更大利益,並且隨著實力的增強,也開始對明朝邊境進行侵擾。
...
——————
洪武朝後期,朱元璋後期對漠北勢力主要採取防禦與懷柔並施的策略。
在軍事防禦上,他加強北方邊境的軍事部署。
一方面,他大規模修建長城,設定了一系列軍事要塞,如設立了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個軍事重鎮,即“九邊”。
這些軍事設施構成了較為完整的防禦體系,以此來抵禦漠北勢力的侵擾。
同時,在懷柔政策方面,朱元璋試圖透過分化瓦解、冊封、賞賜等手段安撫漠北勢力。
他對蒙古部落首領進行冊封,承認其在當地的統治地位,賜予大量財物,試圖用這種方式來減少邊境衝突,使蒙古部落對明朝產生一定的歸屬感,降低其南侵的慾望。
不過,這些懷柔手段並沒有完全阻止漠北勢力的侵擾,但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雙方的緊張關係。
而朱棣對朱元璋後期的政策有一定的繼承,但也有不同的看法。
朱棣認為防禦為主的策略略顯被動,他看到了朱元璋時期雖然有九邊防禦體系和懷柔政策,但蒙古勢力依然時常侵擾邊境。
他覺得這種情況使得明朝北方邊境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而且長此以往,邊境百姓的生活、農業生產等都會受到極大的干擾。
朱棣更傾向於主動出擊,他作為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想要透過武力徹底解決蒙古問題,一勞永逸地消除北方邊境的威脅。
在他看來,只有透過大規模的軍事征伐,才能真正讓蒙古勢力臣服,從而建立起以明朝為中心的、穩定的北方秩序。
同時,主動出擊也有助於展示明朝的強大武力,彰顯自己的統治權威。
——————
—第一次出征漠北
外部方面:由於自恃為元朝後裔的韃靼部落逐漸強大,其首領本雅失?汗還是一位有恢復元朝統治的野心的首領。
他常常南下派兵侵擾明朝邊境,掠奪物資、人口,對明朝北方邊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
內部方面:朱棣剛剛登基不久,需要透過對外戰爭的勝利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他不能容忍韃靼的頻繁侵擾,並且他的軍事才能和抱負促使他採取主動出擊的策略。
而且明朝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和建設,經濟有所恢復,軍事力量也較為雄厚,具備了大規模遠征的條件。
同時,朱棣希望透過打擊韃靼,震懾其他蒙古部落,進而實現對北方邊境局勢的掌控。
...
在永樂七年,朱棣派遣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率師十萬北征韃靼。
但丘福輕敵冒進,導致明軍全軍覆沒。
這次失敗後,朱棣便堅定了自己親征的想法,此後和將領大臣們詳細商議親征的具體安排。
包括軍隊的調集、糧草的籌備、行軍路線等事務,大致是從永樂七年丘福兵敗後到永樂八年二月出徵這期間在進行作戰計劃的商議和籌備。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與永樂八年二月初一,太子朱高熾監國,“徵北大將軍”朱棣上線,命其長孫朱瞻基留守北京,戶部尚書夏原吉輔政,於初十率領大軍出征,開啟了第一次出征漠北。
————
—行軍路線
- 永樂八年二月初十日,朱棣率領可能五十萬大軍從北京出發。
大軍先出德勝門,經居庸關,居庸關地勢險要,是北方重要的關隘,軍隊在這裡稍作休整,同時加強了關隘的防禦部署,以防止後方出現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