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文臣方面第一大功臣是姚廣孝,那麼張玉,便是武將方面第一大功臣。
張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開封)人。
...
—早期經歷
元朝為官:出生於1343年的張玉,身處元朝末年亂世,憑藉自身才能在元朝擔任樞密院知院,這一職位使其有機會參與軍事機密事務,積累了豐富軍事與政治經驗。不過,當時元朝統治風雨飄搖,農民起義頻繁爆發,各地割據勢力紛爭不斷。
...
北元任職: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軍攻佔元大都,元朝滅亡,張玉隨元順帝逃往漠北。
在北元朝廷,他繼續為其效力,在複雜政治與軍事環境中摸爬滾打,進一步鍛鍊軍事才能,熟悉草原作戰特點與遊牧民族軍事策略。
...
歸附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局勢變化使張玉做出歸附明朝的決定。憑藉過往軍事履歷,他很快得到明朝任用。
起初,被授予濟南衛副千戶,雖是中低階軍職,但他認真履職,展現軍事素養與管理能力,很快獲上級認可。
...
不斷升遷:因表現出色,張玉不久後升任安慶衛指揮僉事,負責重要衛所軍事指揮與防禦事務。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隨朱棣北征乃兒不花。在這次行動中,張玉充分發揮對漠北情況的熟悉優勢,為朱棣出謀劃策。
他精準判斷敵軍動向,協助朱棣成功奇襲乃兒不花營地,大獲全勝。此役後,張玉因功被調往燕山左護衛,成為朱棣藩邸的重要將領,開啟與朱棣緊密合作的新階段。
...
————
靖難前期,作為朱棣心腹將領,張玉深知朱棣和朝廷之間的矛盾可能會激化,因此利用日常軍事訓練的機會,挑選出忠誠且有能力計程車兵。
期間對這些士兵進行強化訓練,提升士兵的軍事素質,包括戰鬥技能、戰術配合等方面。
例如,他組織士兵進行模擬實戰演練,讓士兵熟悉各種戰鬥場景,如攻城、野戰等。
...
張玉還時長與朱棣以及姚廣孝等人一起分析局勢。
他對當時朝廷軍隊的部署、各地藩王的態度等情況進行深入研究。
他判斷朝廷如果削藩,朱棣必然首當其衝,所以提前和朱棣商議應對策略。
在地圖前,張玉為朱棣詳細分析了北平周邊的地理形勢,指出哪些地方易守難攻,哪些地方可能是朝廷軍隊進攻的要道,為可能到來的衝突做戰略上的準備。
張玉還負責情報收集,他安排人手,監視朝廷軍隊在北平附近的調動情況,以及朝廷內部對於削藩的最新決策動態。
這些情報可以讓朱棣及時瞭解朝廷的意圖,提前做出反應。
比如,當朝廷有官員被派往北平時,張玉就會設法打聽他們的來意和任務,為朱棣的決策提供參考。
————
靖難開始後:
朱棣起兵,張玉率領燕軍精銳迅速出擊,奪取北平九門。
他精心策劃了每一個環節,先是暗中聯絡各門守軍裡的同情者,然後在約定時間裡裡應外合,在極短時間內就控制了北平全城,為朱棣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
...
此後,張玉作為燕軍先鋒,在戰場上屢立戰功。
在襲破雄縣的戰役中,他率領部隊趁敵軍不備,發動突然襲擊。
當時正值夜晚,張玉利用夜色掩護,指揮士兵悄悄接近雄縣敵軍營地,一聲令下,燕軍如猛虎下山,打了敵軍一個措手不及,一舉攻克雄縣。
...
在月漾橋,張玉設下巧妙的伏擊圈,他事先得知敵軍將領潘忠、楊松率領援軍趕來,便在橋兩側埋伏重兵。
當敵軍過橋時,張玉下令出擊,將敵軍截為兩段,經過激烈戰鬥,成功生擒潘忠、楊松,乘勝奪取鄚州。
這一系列行動打亂了朝廷軍隊的部署,極大地鼓舞了燕軍計程車氣。
...
真定之戰中,張玉展現出卓越的軍事謀略,他建議朱棣抓住戰機,迅速進擊。
面對耿炳文的軍隊,張玉觀察到敵軍的佈陣漏洞,親自率領一支騎兵部隊,衝擊敵軍側翼,使得敵軍陣腳大亂。
隨後燕軍主力跟進,大破耿炳文。這場戰役讓燕軍在靖難初期站穩了腳跟,也讓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