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土木堡之變(1 / 4)

正統十四年,當土木堡之變發生的那一刻,朱祁鎮意識到自己前半生好不容易打造的明君人設算是徹底崩塌。

翻看《明英宗實錄·卷一》。

在朱祁鎮剛會說話的時候,他爹明宣宗就把他抱在膝蓋上,就逗兒子問,你他日當了天子,能讓天下太平嗎?

朱祁鎮回答:能。

宣宗又問:如果有反賊,你敢親率三軍去收拾他嗎?

朱祁鎮回答:敢!

這段記載,朱祁鎮回應之際,聲音洪亮,神采英異,無所一慮。

宣宗聞言,當場把自己的龍袍解開,還披在朱啟鎮的身上,左右見狀,皆山呼萬歲。

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卻使得這一幕徹底淪為笑話。

...

傳統官方歷史敘述,明英宗當時是聽了宦官王振的讒言,一口氣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被也先的兩萬騎兵給包了餃子。

英宗被俘,從此釘死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之上。

不過,按這種記載肯定是有問題的,而且是破綻百出。

東北師範大學的羅東陽教授,一位專門研究正統朝歷史的教授,放眼國內史學界,這位肯定算是最瞭解英宗一朝的人了。

這位原話便有說過,傳統史書土木堡事上,責任都推到了宦官王振身上,再加上後世清朝篡改史料,導致遮蔽和曲解了許多的真相。

...

接下來還原一下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第一個問題,明軍當時真的是五十萬大軍嗎?

首先五十萬人的記載最早來源於劉定之的否泰錄,實際上劉定之他自己都承認自己的這本書,他後來參與修撰明英宗實錄的時候,都沒有把這個數字寫進去,可見這個數字連他自己都不敢確認。

而且關鍵的,劉定之的原話是官軍和私蜀共五十餘萬人。

私蜀,我們都知道古代軍隊分戰兵和後勤,私署指的就是這些非戰鬥的後勤人員,真正的戰兵往往佔比很少。

然而後面的史書在傳抄的時候不知道咋了,而莫名其妙就把這個私塾給丟了,變成了官軍五十萬,然後到了清修明實裡,直接就成了,明軍死了幾十萬人。

這一下土木堡明軍五十萬人全軍覆沒就這麼成定論了。

然而土木堡之變其實是有一位親歷者的,那就是後邊內閣首輔李賢,他是從土木堡戰場裡跑回來的,所以他的話算是最依手的史料,畢竟的是親身經歷,這就比劉定之在京城耳聞的或者後面的文人筆記都要可靠多了。

那他的說法是明軍是二十萬人,一半人受傷,三分之一死亡,也就是說明軍在同堡損失了七萬人左右。

史料參考後,以防萬一,再看看歷史學家是怎麼說的。

北大的李新峰教授,他就考證說明軍並非五十萬,而是二十萬左右,而二十萬人中,戰兵,私蜀,數量不確定。

所以綜合以上,明軍的人數大約就是二十萬。

第二個問題,瓦剌大軍真的就只有兩萬人,瓦剌到底有多少人?

按某些人的說法,瓦剌就兩萬人,那兩萬人這個說法從哪來的呢?

還是劉定製的否泰錄...

羅東陽、李新峰兩位教授都說了,這本書上的數字是不靠譜的。

所以考證剌的人數,我個人覺得還是得看明史錄中各個邊關的兵報。

首先,當年瓦剌是分兵四路南下入侵,第一路是也先帶兵進犯大同,第二路是託脫不花帶兵進攻遼東,第三路是阿剌知院進攻宣撫,第四路,統帥賽刊王,進犯甘肅。

先說野先,北京保衛戰結束後,大同總兵郭登抓住了兩個奸細,從奸細的嘴裡得知了也先有九萬人。

拖脫不花,這一路打的是遼東,根據遼東總兵曹毅的奏報是三萬人。

阿剌知院這一路打的是宣撫,根據記載也是三萬多。

最後一路是賽刊王,打甘肅的那一路啊,十路記載是隻有兩千人。

總計加起來將近十六萬。

還有就是也先打北京的九萬人中,包不包含阿剌知院的三萬人,如果包含了,那瓦這處就只有十三萬。

所以在正統十四年,明朝的全部兵力當在13~16萬之間。

至於土木堡這邊,蒙古騎兵喜歡的戰術是分兵戰略,所以土木堡也先兵力估算,是在三萬到六萬之間。

————

也先的爺爺馬哈木,是他把瓦剌騎兵升級成了巨壯騎兵,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