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隆慶朝主要事件(1 / 3)

隆慶朝時期朝堂上重大事件:

徐階與高拱的權力之爭

- 遺詔風波:嘉靖帝駕崩後,徐階未與其他同僚商議,便與門生張居正共同起草遺詔。遺詔中指出嘉靖帝晚年的一些過失,高拱與郭樸對此不滿,認為徐階誹謗先帝,雙方矛盾由此激化。

- 互相攻訐:高拱揭露徐階曾為嘉靖帝寫青詞以求寵之事,徐階則拿出密札,指出高拱也曾願為齋醮之事效力。之後高拱指使門生御史齊康彈劾徐階“專權蠹國”,徐階寫《被論自陳》自辯並請辭,隆慶帝降旨挽留。最終齊康被降級調外任,高拱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官,郭樸也被迫辭職。

- 徐階致仕:隆慶二年,受高拱暗中推動的言官張齊,再次彈劾徐階,列出撰寫青詞、起草遺詔、與嚴嵩糾葛等“罪狀”,徐階雖進行了自辯,但最終還是受到影響,不久後致仕。

高拱的改革舉措

- 整肅吏治:推行“舉劾制度”,鼓勵官員互相監督、揭發不法行為;實施“考功制度”,透過嚴格考核淘汰不稱職的官員,嚴懲貪官汙吏,樹立廉政新風。

- 改革財政:推行“一條鞭法”,將各種雜稅合併,簡化徵收程式,減輕百姓負擔;同時整頓鹽政、清理欠稅,以增加國庫收入。

- 加強邊防:推動明朝加強對蒙古的軍事防禦,在東南沿海建立更嚴密的防禦體系,提高軍隊戰鬥力。

- 變革科舉:認為當時科舉過於注重詞章,忽視實際才能,主張改革考試內容,增加策論等考察實際問題的科目,以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才。

隆慶開關與俺答封貢

- 隆慶開關:隆慶帝宣佈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這一舉措使明朝的海上貿易迅速發展,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促進了經濟的繁榮,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倭寇問題。

- 俺答封貢:隆慶五年,明朝與蒙古韃靼部俺答汗達成和議,封俺答汗為順義王,開放互市。此後,明朝與蒙古之間基本保持了和平互市的關係,邊境貿易繁榮,北方邊境得到了較長時間的安寧,為明朝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高拱與張居正的權力角逐

- 兩廣總督之爭:隆慶年間,兩廣總督李延剿匪不力,張居正提出讓殷正茂替換,高拱因李延是自己門生而反對,後又突然同意並增加預算,企圖藉機整治殷正茂,但張居正巧妙應對,最終高拱未查到殷正茂問題,反而李延貪汙被查出。

- 遺詔事件與後續爭鬥:隆慶帝病危時,馮保宣佈遺詔讓高拱、張居正、高儀輔佐太子。高拱為增強自己力量,頂撞李貴妃,並指示手下彈劾馮保,箭指張居正。張居正則與馮保合作,向李太后進言,稱高拱撥二十萬兩銀子給太后是置新帝和太后於不義,還將高拱“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改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密告李貴妃,稱高拱謀擁立藩王,使李太后對高拱產生厭惡。隆慶六年,高拱被罷官回原籍。

懲處方士與撥亂反正

- 懲處方士:隆慶帝一上臺,就將明世宗信任與寵愛的方士王今、劉文斌等逮捕下獄論死,打擊了方士亂國、浪費錢財的行為。

- 撥亂反正:徐階和張居正共同起草明世宗遺詔,強調已故皇帝對痴迷道教的錯誤有所反省,為因批評皇帝而遭懲處的官員恢復名譽和官職,懲處主持玄修的道士,停止一切齋醮活動。隆慶帝的登極詔書也強調起用因反對玄修而遭懲處的官員,處罰道士,停止齋醮,破格提拔賢才,裁減冗員。

軍事改革與邊防鞏固

- 戚繼光練兵:隆慶元年,給事中吳時來建議讓戚繼光、俞大猷等人訓練薊門一帶士兵,朝議後只任命戚繼光為神機營副將。隆慶二年,譚綸舉薦戚繼光協防,使東北一帶防務加強,同年明穆宗讓戚繼光訓練薊州、昌平、保定等地士兵,後以戚繼光為總兵官鎮守薊州等地。

- 加強邊防佈置:隆慶四年八月,明朝北邊有警,高拱以尚書陳希學、曹邦輔,侍郎王遴各率師背城列陣以待;以京尹慄永祿、南都御史護守山陵;又起御史劉燾在天津守通糧,而以總督王崇古、譚綸專征剿無內顧;以侍郎戴才理軍餉,防範嚴謹,蒙古兵未敢入犯。

黃河治理

隆慶四年八月,潘季馴被任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總理河道提督軍務,他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重視堤防的作用,其治河成績顯著,束水攻沙論對明代以後的治河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